無論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當有人跟我說他在做著自殺的準備時,我都會一下子緊張起來,即便我接觸過很多有自殺企圖的人,也已經做過大量的研究,在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兩方面都有著豐富的儲備。
?1.
為什么那些經驗和知識,在自殺干預中顯得蒼白無力呢?是呀,為什么呢?我追問自己,一遍又一遍。
是我能力問題?我那么自以為是,根本不會往那方面想。我需要一個答案,哪里有呢?我只好瞎猜了。
我猜測,企圖自殺,就像我每天中午不到十一點肚子就會餓、要吃飯一樣,是生理上的需求。也就是說,在思想層面做再多的工作,都是不頂用的。
我的這種說法是經得起推敲的。誰若是不信呢,等待會兒餓了,就給自己講一通大道理;誰試誰知道。
?2.
那么,對于企圖自殺的人來講,除了死亡就真的別無選擇了嗎?那倒也未必。我覺著,讓身體有一些關乎死亡的體驗,或許還不壞。
關于「死亡體驗」,網上有不少傳說。我看了,大多不夠嚴肅,把死亡當兒戲了,鬧呢?有嚴肅的,但體驗后,只怕是更想自殺了!
嗯,我不是也一直想做有關「自殺與生活」的項目嘛?前面都是別人在為我踩坑,我在這里謝謝他們。
那接下來我該怎么做呢?作為一個向往、推崇、踐行流浪生活的人,我想到要在流浪的時空中搞點事。
?3.
就我個人的體驗來看,流浪生活是那么的特別,特別到與死亡是那么的相似!
比如說,毅然決然地拋開一切,去到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算不算某種程度的「死亡」?
比如說,打亂原有的生活節奏,從日常的紛擾中跳脫出來了,算不算某種程度的「死亡」?
比如說,讓身心體驗新鮮刺激,周邊的一切都不同于往日了,算不算某種程度的「死亡」?
…………
對于有自殺企圖的人來說,疊加這么些「某種程度的『死亡』」,是否能滿足生理上對死亡的需求呢?
我認為——能。
?4.
此外,我發現,在流浪的時空中,我的意識是打開的,我變得特別敏感了,任何一個微小的刺激,較平時都會得到數倍的放大;我是這樣,換別人也是一樣。
這個時候,我們若把心思從逛、艷遇、耍流氓、吃吃喝喝、拍照朋友圈……上收攏過來,專注在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上,一定會有所收獲的;我相信這一點。
?5.
問題是,停留在「我認為」「我相信」怎么夠?這需要進一步驗證的。怎么驗證呢?我想到約上一二三四五個小伙伴,一起走一趟。我最初的想法是,往甘肅、青海、西藏這個方向;新疆也可以考慮。至于具體的路線和行程,一同商量唄。
這次出行的基調是大寫的窮游(費用AA制),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比較合適,出發應是在五月下旬吧。
歡迎有興趣的小伙伴給我留言,或私信我;還挺期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