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女孩欠貸出走,回來后發現母親不堪催債自殺,在母親墳前痛哭不已。
看完新聞,好像不知道從何說起,一種很無力的感覺油然而生。
新聞的關鍵字在我眼前像電影一樣一幕幕閃現。
19歲的女孩欠現金貸
母親陸陸續續替她還了11萬
受不了壓力,母親自殺
葬禮當日,有四批人來要債
村民和親戚團結扣下要債的人
母親生過很多個孩子,女孩是唯一一個活著長大的
過分寵溺
父親說“現在最重要的是穩定女兒情緒,我會好好保護她”
問及到底欠了多少錢,就記得開始的6000,其他不記得了
親人好友救濟
律師免費幫助
派出所結對幫扶
帶情緒平復還給介紹工作
……
這個事件,讓人欲言又止,因為事件無可挑剔,一個本是非常負情緒的新聞,何至于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襖”后,好像變得暖和起來了。
可是為啥還是有一股冷氣一直往外透呢?好比一個冰凍住的尸體,即使裹了再多棉襖,還是止不住冒冷氣。
是我心里狹隘了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有點找不到我的三觀了。
因為以我平時的立場,我肯定是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的。
夏雙19歲,一個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年紀了,一系列的事件發展下來,她難道就只要到她母親墳前哭一下,懺悔一下,就可以被原諒嗎?
我覺得不夠,根本不夠。
可是,所有的當事人卻覺得夠了。這樣忽然叫我懷疑我的想法了。
是我太苛刻了嗎?
親戚村民為她“站崗”,只要有陌生車輛進村,都有通過排查。
她是活成了女王了嗎?要被如此庇護?那些村名和親戚是很有時間還是太有“正義感”了?
父親根本沒有怪罪她害死了母親,母親的死好像更加突出了她的重要性,也根本不怪罪她亂借錢,反而希望她平復心情,還要好好保護她。
父母親友的庇護也就算了,這個里頭有太多的愛、不舍、利弊、輕重等等,都是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所以要權衡。
可是派出所、律師等等人呢?他們應該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他們也來幫助和同情她?這不得不讓我心里很納悶了。
真的是我的三觀有問題嗎?
或許是我心太硬?
又或者……
可是她真的就沒有問題嗎?
一個成年人,借了錢,沒有償還能力,反而害死母親,即使到母親死了,連借款數額都說不出來,十多萬的還款,她居然能記起來的只有6000元。
是記不清了,還是根本不想記起?
是真的悔恨不已,還是想要逃避剩余債務的一種演戲。
如果真的只有到出人命后,才內心觸動,還要一棒子人來幫她調節情緒,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可是沒有一個人去譴責她,更多的是覺得她是受害者。
先不說這些所謂的高利貸是不是真的高利貸,所有的人就先入為主的把高利貸加入故事主題,而她就成了一個受騙女孩的形象,然后一系列的人道主義就好像站得住腳了。
但,蒼蠅不叮無縫蛋。
簽字畫押借錢的時候,難道不去了解利息和自己的收入是否匹配?是否有能力償還?
如果受騙,開始的6000就已經足以清醒,又何來這11萬的還債還源源不夠,以至于要用母親的命去償還。
忽然好像覺得有些東西是冥冥注定的,母親生了那么多孩子,就唯獨她一人活著。
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加倍珍惜。
珍惜的代價是,活了孩子,賠了母親。
若孩子以后好好活,或許還能彌補母親的愛女之心。
若孩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么還不如當初不能生育。
有些東西,愛不能感化,情不能打動,就只能看老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