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
我們被太多人所期待
聽話、懂事
是大人給予我們最高的評價
可活在別人眼中太久
漸漸迷失了自己
可曾問過
對一段被安排的人生
真正滿意么
1.
鄰居家的兒子,好幾年前在外地上大學時,談了一個當地的女朋友。兩人感情應該很好,否則不會在當年的寒假,就帶著女友回家見父母。
那個時候我還在上高中,放寒假所以見過一次,個子小巧,講話也細聲細氣。兩個人話不多,但親昵之態溢于言表。
后來,聽說男生的媽媽,也就是我那位鄰居不同意。
他的母親,在我們所有鄰居當中,是個出了名精明厲害的角色。所以一心想找個能干的媳婦來幫襯她。這個溫溫柔柔的女孩子,她瞧不上眼。
后來,再也沒見他帶女友回家。
最近聽到關于他們的消息,是我大四的時候。
據說,那個女孩得恐婚癥,精神失控,進了醫院。
于是,我才從父母那里,聽到了整個故事。
原來那一年他帶女友回來雖然被母親反對,兩人卻并未因此分開。這幾年,兩個人一直背著男孩的媽媽偷偷交往。
女孩家境小康,父母也很開明,不愿意違背女兒的意愿,允許他們往來。
這樣又過了幾年,兩個人歲數也不小了,婚事提上日程。
然而,男生與家里溝通無果。雖然喜歡這個女孩子,卻又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愿,婚期一拖再拖。
男方的母親,也就是我那位厲害的鄰居,還在這期間不斷逼他倆分手,并為兒子物色新的結婚對象。
后來,就是去年的時候,男方母親終于松口,提出結婚。
可是女方聽到這個消息,突然精神崩潰,送進醫院。
活脫脫是一出現代版的《孔雀東南飛》。
唏噓不已。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他們所生長的環境,與我們大不相同。在那個物質與精神都貧瘠的年代,對于從小忍受饑餓與辛勞的他們而言,有一個人為你鋪就前程,是不可多得的幸運。等到他們為人父母,便也固執地延續下去,用自己的經驗,為子女安排人生。
比如我那位厲害的鄰居,而她的兒子,在長期“被做主”的環境下,也不敢公然反抗母親的決定。
教育專家說,我們是被溺愛的一代人。
所謂溺愛,代價慘重。大多數人失去自我做主的權利,甚至為親情所綁架,變成父母的傀儡。媽寶男也由此而來。
上至成家立業,下至穿衣吃飯,全由父母一手包辦。
偶爾有那么一兩個離經叛道不聽安排的人,立刻被當做整個家族的負面典型,并在街坊鄰里口口相傳。
2.
十年前,有個女生從我所就讀的大學畢業,護理專業,零幾年的本科畢業生,在當時來說,應該是有著大好前途的。
可是,她愛上了一個廚子。
不是那種大廚級別的,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沒錢沒車沒房的廚子。
為了他,公然與父母作對。
最終倆人還是結婚了。
她沒有去醫院上班,就在我們當地的鎮上打著臨工。
兩個人住在小房子里,聽說已經生了一男一女。
這是我干媽講給我聽的故事。
那個時候,我跟家里鬧得很僵,因為不愿去他們給我安排好的地方上班。
所有人都在給我做思想工作。
她跟我說這個故事的時候,語氣是輕蔑而嘲諷的。“沒有正式工作,又掙不到錢。還以為這就是愛情,愚蠢至極。”
那樣輕易地給他人的人生下了定論。
在我看來,那個女孩的確做錯了一件事,而且錯誤很嚴重。
那就是沒有離開這個狹小的生活圈子,去嶄新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
有太多以自己的經驗評判別人的人,無論你如何努力,都會被挑出把柄,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
不如遠離。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也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這是巴金先生在《家》里面的吶喊,原來社會縱然前進幾十年,人們的思想,還只邁出去一小步。
為了成為父母心中“聽話”的孩子,為了在別人眼中看起來過得“很好”,而不敢想、不敢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捫心自問,這一刻的你究竟是快樂還是無奈?
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也沒有人比你更懂得如何愛護自己。
我們擁有人生的選擇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