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問弘一法師:“我有能力,為何總是感到疲憊不堪?”
弘一法師回答:“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你沒能整理好自己的生活。”
雜亂無章的生活,注定讓人疲憊。
所謂整理,其實是一場自省的過程,反思自己需要什么,摒棄什么,從而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
想要重拾輕盈的人生,需要對自己進行定期整理。
生活說到底,是取悅自己的過程。
整理,無異于對身體和心靈及時排毒,然后,呈現給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狀態。
整理,讓生活明朗。
詩人洪邁在《夷堅志》中寫道:“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最近,28歲日本小哥的明窗凈幾,走紅了朋友圈。
他的房間物品很少,但看上去精致且有品味。
他曾經是一名重度囤積愛好者,家里堆滿了各種物品,整個房間擁擠不堪。
直到某天,他恍然驚覺,自己不愿待在家里,是因為家里凌亂的狀態讓他疲憊煩躁。
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
當他整理出不需要、不適用的物品,并且勇敢和這些物品進行告別之后,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整理之后,生活的空間增大很多,視覺上更加通透敞亮,擁有的自由仿佛也隨之更多。
經過整理,物品變得少而有用,清潔變得簡單有效。
干凈明亮的房間,井井有序的擺放,讓心情變得格外舒適。
在家辦公或者寫作也更加專注,這為他的工作開展帶來了更高的效率。
他用自己的實際生活向我們展示了好的生活,就是簡單干凈。
英國作家塞繆爾說:
“每件東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東西都應在自己的位置上。”
物盡其用,不被物質束縛著的人生,原來是如此輕松愉悅。
再好的東西,若沒有利用價值,就形同虛設。
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為學生們的再三邀請,來到集市逛了一圈。
學生說:“集市上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此行,一定會滿載而歸。”
逛完集市,蘇格拉底說:
“此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東西。”
確實如此。
我們想要的東西總是太多,而真正需要東西其實很少。
當你占有的過多,又不能物盡其用,不僅浪費了物品資源,而且妨礙了生活品質。
整理,讓情緒穩定。
聽過一個故事:
羅森是薩克斯手,收入不高,然而他整天樂呵呵,對什么事都表現得很樂觀。
羅森很愛車,但是憑他的收入,買車是不可能的。
他總是說:“要是有一部車,該多好啊!”眼中充滿了向往。
有人逗他說:“你去買彩票吧,中了獎就有車了。”
于是,他買了兩塊錢的彩票。
幸運的是,羅森憑著兩塊錢的彩票,果真中了大獎。
他用獎金買了一輛車,他終于如愿以償。
大家經常看到,他吹著口哨在林陰道上行駛,車身擦得一塵不染。
然而有一天,羅森把車泊在樓下,半小時后下樓,發現車被盜了。
朋友們得知消息,想到他那么愛車,都很擔心。
大家便相約來安慰他:“羅森,車丟了,你千萬不要太悲傷。”
羅森大笑起來,說道:“嘿,我為什么要悲傷啊?”
朋友們疑惑地互相張望。
“如果你們誰不小心丟了兩塊錢,會悲傷嗎?”羅森接著說。
“當然不會!”有人說。
“是啊,我丟的就是兩塊錢啊!”羅森笑道。
良好的情緒,猶如春風化雨,令人瞬間舒暢。
反之,不良的情緒,會讓人無限放大困苦與焦慮。
就像一條蛇,它爬過一根鋸子,被割傷了。
它很生氣,轉身咬住鋸子,結果把自己的嘴也給割破了。
蛇憤怒了,它認為是鋸子在攻擊自己。
于是它用整個身體纏住鋸子,用盡全身力氣想令其窒息。
最后,它被鋸子鋸死了。
蛇到死都不知道,害死它的不是鋸子,而是自己的錯誤情緒。
為錯誤情緒買單, 等于自我傷害。
有川真由美說:
“情緒如同馬車,理性是韁繩,手腕高明的駕車者懂得平復自己的情緒,安撫和取悅它,并且心情愉悅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
整理情緒,就是找到滋生不良情緒的原因,駕馭情緒,才能讓自己不被負面情緒所左右。
穩定的情緒,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
整理,讓圈子干凈。
作家馬德有句名言:
“干凈的圈子,一般都是小圈子,人不多,三五人甚或二三人。
一個人數龐雜的圈子,難免就會泥沙俱下。”
電視劇《天道》中的丁元英,就是一位深諳減法哲學的高手。
從丁元英在古城隱居的那段生活,可以品讀出幾分真相。
丁元英為什么要去古城?偌大的北京難道找不到一處養神的地方?
其實,是不善拒絕的丁元英為了屏蔽北京的圈子,才只身前往陌生的古城。
他選擇了靜音模式,不湊熱鬧,不想烏七八糟的事情,讓自己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文化屬性”里。
享受獨處的人,尤其懂得斷舍離,這樣才能把精力和時間留給自己。
丁元英的圈子非常干凈,朋友很少,但卻都是很硬的朋友。
他與好友韓楚風,平時只是偶爾聯系。但是,這絲毫也不妨礙兩人之間的交情。
只要有事,縱然是千里萬里,一句話就來到你的身邊。
丁元英要去五臺山,韓楚風二話不說,推掉一切應酬,陪著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個心安。
再看看朋友帶給丁元英的禮物,就知道他的圈子有多寶貴。
丁元英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只有三個,抽煙、喝茶、聽音樂。
韓楚風帶來30條煙和5萬塊錢,因為兄弟愛抽煙,就讓他抽,因為兄弟缺錢,就給他錢。
鄭建時回國,帶來15斤茶,夠他喝個一年半載,滿足他的口腹之欲。
珍妮知道他喜歡音樂,漂洋過海捎來經典唱片,讓他聊以慰藉。
三五個好友,雖不常聯系,卻彼此了解對方,心系對方,這才是朋友真情。
丁元英的圈子告訴我們:最應該斷舍離的,其實是我們的朋友圈。
就像《刺猬的優雅》里所言:
“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
只有真正的氣味相投,目的干凈,才能成為相互欣賞和扶持的朋友。”
二三知己,遠勝萬千泛泛之交。
圈子越小,越是純粹,圈子越干凈,越彌足珍貴。
林語堂說:“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只有舍棄生命中不必要的部分,才能關注內心真正的需求。
減少不必要的東西,去掉不必要的應酬,把珍貴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
整理,既是對過往的復盤,也是對生活的審視,更是讓我們擁有明確人生的必經歷程。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如何整理;越是整理的人生,越擁有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