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照片給我呀,那你先點開我的微信,點擊進去后,點擊+,會出現很多的小圖標,點擊圖片,然后選中要發的圖片就可以了。”小Z輕聲細語的和爸爸說。
“爸,你試試,不行再給我打電話。”然后輕輕掛上電話。
“你對你爸真有耐心。”小Y由衷的對小Z說。“我有時候跟他們說話,雖然也想好好說,但有時還是忍不住會不耐煩”
“其實我以前也不是這么有耐心,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懂得珍惜。
以前,當我對我媽說話態度不好時,我看得出來她挺難過;而我,事后也挺后悔的,真不該這么跟她說話。其實都是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干嘛發火?
對于最愛我們的人,我們不就應該給予最好的愛嗎?對外人充滿了善意,對父母說話卻這么不耐煩,這不是很奇怪嗎?
當我想明白了這些,父母,才是我們最應該耐心、包容去對待的人。你好好跟他們說話,你自己也很快樂。這樣一來大家都開心,何樂而不為呢?干嘛跟父母,跟自己過不去呀?"
“道理我也懂,可是有時候真做不到。”小Y說,“比如吧,我一看我媽炒菜又忘了放醬油,我就有些煩,就會大聲跟她說,說了多少遍了,炒這個要放醬油。我媽小心翼翼的說,哦哦,看我,又忘了。
每次和他們發脾氣,事后我都后悔得不行,干嘛用這種態度跟他們說話,我知道不對,但有時實在忍不住。真得好好反思下自己,在家說話態度確實得注意。”
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外對誰都和顏悅色,脾氣溫和得不得了,同事評價說你脾氣真好,都沒見過你發脾氣。可是,轉眼回家卻對父母大呼小叫。說話極其不耐煩。雖然很多人不是真心想對父母這樣,但是卻用言語傷害了父母。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報道,列出了子女不應該對父母說的9句話。這些話也許說者無心,卻可能令聽者傷心。讀后讓人感受頗深。
不應該對父母說的9句話
1、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
2、有事嗎?沒事我掛了。
3、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4、跟你說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5、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6、叫你別收拾我房間,你看東西找都找不到了。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別給我夾。
8、說了別吃這些剩菜,怎么老是不聽。
9、我自己有分寸,別說了,煩不煩?
我們很多人面對父母噓寒問暖的話語時,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你曾因父母的嘮叨而不耐煩的頂撞過他們嗎?你是否對他們說過“好了,好了,知道啦!真煩!”現在,你又是否為了當初的莽撞而感到對父母的歉意呢?
我們為什么會對越親的人越沒耐心,越容易生氣發火?
或許是因為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壓力,在外面不好發泄出來,回到家整個人就放松了;而面對最愛、最包容我們的人,我們就放縱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
當你以不耐煩的態度和他們說話時,他們也難過,覺得老了總是招人嫌;而過后,你自己也會自責,怎么不能給他們多一點耐心呢,為什么要對他們大呼小叫呢?
人到了一定年紀,難免記憶力有些衰退,有些事情,有些東西放哪會忘了;炒菜有時咸了,有時忘加蔥了,這有什么大不了的,好好說不就得了,干嘛非得因為一件小事嚷嚷的?
你換位思考一下,不管是任何人,如果別人用這樣的態度對你,你會怎么想?你也會感覺受到了傷害,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情商的最高境界是能對最親的人做到和顏悅色,對家人的態度才能體現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一個人可以對外人有足夠的耐心,居然對最親的父母沒有基本的尊重,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呢?
老人家,有時候是需要哄一哄的,而不需要跟他們特別的較真。很多事情,有時候睜只眼閉只眼就好了。
別嫌他們嘮叨,耐心聽他們說完,這是他們表達關懷的方式。
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了再后悔莫及。
讓我們把愛和耐心多分給父母些。
讓我們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好好陪伴,好好和父母說說話,這才是最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