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一條永無止境的路,在不斷經歷、重逢、對比中有些東西更教人深刻。
15年3月來深圳的,轉眼就2016了。因為爸媽還有弟弟在東莞,時不時地我就會回東莞一趟看看他們。每次回東莞我都會感嘆:東莞真是個慢節奏的城市,一出門就是各種商鋪各種擺攤各種叫賣吆喝,活力四射。回想在東莞的時候:我就是一樂活族,每天下班后我會去江邊散步一小時,最愜意的是夏天迎面撲來的涼風,冬天烤串的辣爽。我還喜歡在江邊和表姐還有她的朋友們租一雙溜冰鞋順著江邊溜了一圈又一圈,喜歡看廣場上叔叔阿姨的恰恰以及小青年的街舞。我也喜歡江邊的那條小道:兩旁的樹上都掛著路燈,夜幕降臨的時候有種華燈初上的感覺,很漂亮,那時候我真希望掛的不是路燈而是喜氣的燈籠。我還喜歡趴在圍欄上看江的對面,別人家的燈光也為夜增添了些明媚與溫馨。有時後我們也會坐在小賣部的門口,買些瓜子和小零食聽著廣播里的音樂聊聊天~去江邊散步是我的必修課,為放松也為減肥~
放假的時候,我會約閨蜜逛一逛商場,看一看漂亮衣服,吃吃好吃的東西,聊一聊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憧憬未來,我們總是有那么多聊不完的話題,放假的相聚累并快樂著。
想到爸媽,雖然住在一起但是真正相處的時間太少。因為我總是忙著見朋友,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甚至對于他們的一些管教顯得不耐煩。
再想想深圳的日子,我的生活突然變得安靜而充實。除了表姐以及後來出現的高中同學還有姑姑一家,在這里我沒有任何特別好的朋友。平時心都被工作塞的滿滿的,放假有時會被姑姑帶到佛堂,有時帶一帶姑姑的孩子,有時和表姐去附近景區玩一下爬爬山,有時去公園鍛煉鍛煉身體。如果不是要買東西基本都不逛街,這裡一出門除了建筑就是建筑。無可厚非,生活在深圳是有壓力的,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進步都在學習,一天一下子就過去了。或許是生活變得規律了又或許是長大了,有些東西在悄然變化著。
來深圳後再回到東莞,會覺得像回了老家一樣親切,不再像之前一樣頻繁邀約朋友,而是更寧愿和爸媽坐在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好好地一起吃個飯,去給他們買一些他們平時喜歡吃而又舍不得吃東西。
我記得劉若英在“敢在你懷里孤獨”訪問宋冬野寫到:“離別為了回來”,其中也更具體地向我們闡明:好像多數人離開家到了一段時間就會想家,長時間奔波在外的我更認同“離開是為了回來”。流浪的結果終歸一種極度想家的感覺,化解了離開前對身處世界不完美的怨懟,還是接受了、掛記了,是如此習慣的,原來的地方。我平常從來不會覺得臺北有多美,但要是離開家的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其實我們臺北市某些轉角處的大樹也挺美的。
習慣時的忽視回歸時的驚艷,也是久別重逢的思念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