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和餅的淵源,那可就大了去了。小學的時候,因為在村里,所以隔三差五的趕個集,就很開心了。趕集,對于小孩子來說,那就是零食開放日的喜訊呀,如果家長帶著上街,就得買吃的,嚷著拉著吵著,那爸媽肯定要顧及臉面呀,于是乎你想買的都買給你,買不到的就留到下次的承諾里,這樣下周的集會你就還有一個盼頭。而我的盼頭,就是燒餅。
在我印象當中,第一次吃到的燒餅是堂大舅給的,當然,他還收費一塊五毛錢。在當時的西南邊陲小鎮,燒餅可是稀罕物,因為農田稀少,小麥又不肯好好生長,所以大部分和餅有關的吃食都挺貴的。
大舅是一個瘦瘦高高的男人,當時是典型的居家小男人,天天在家帶孩子做飯。他的兒子是小紅巾,手掌像女孩子的,又細又軟,而且看起來嬌滴滴的,所以大家喜歡叫他小紅巾,風一吹就倒的意思。
有一天,大舅不在家燉雞湯做飯,等孩子回家吃飯了,他心血來潮,想賣燒餅。其實也許是因為受不了在家帶孩兒的氣,畢竟女人出去工作掙錢,男人在家帶孩兒,免不了要受背地里的各種閑言碎語。
烤爐自制,他用大油罐,里里外外各砌上三層磚,再糊上水泥,在太陽底下暴曬幾天幾夜,風干之后,烤爐就拉到街上賣。
哎哎哎,熱騰騰的燒餅嘞,又甜又好吃!大舅還是吆喝了,畢竟談起賺錢養家,男人的自尊和臉皮都得在微波爐里加熱幾遍,乘涼放溫。
我媽那時,買了一個遞給瘦巴巴,干瞪著眼睛的我,說是喂飽我這只饞貓,事實上還是照顧大舅的生意。
可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燒餅。因為大舅從那年的短暫相處后,我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還有小紅巾,軟軟的,像個姑娘,常常害羞地掛著腮紅。我們曾經在一個班,我還是學習委員,因為他懶,我還特別喜歡管他。而且他玩游戲,打彈珠,遠遠不如我。(小小得意地笑)
后來聽說大舅害了疾 ,還卡出鮮紅色的血。可我再也沒見過。畢竟沒有在心里徹底關心記住的人,終究會停留在歲月的淺灘上。只是偶然拾起回憶這份禮物時,依然覺得彌足珍貴。
第二次吃燒餅,是在高中的百盛超市旁。他常常在那里擺攤,風里雨里都在。每次拿到他們家的燒餅,都燙得我齜牙咧嘴,可就是喜歡,相比蛋糕店里色澤香氣俱佳的糕點。我更愛粗獷的粗糧大餅,嚼起來香香脆脆的,保留最原始的香味。
那時有個愛逛超市的女孩子,常常死拉活拽,將我拖去買各種生活用品,完了之后,我喜歡買一個燒餅來犒勞自己的不愿意。
再后來就是在北方上學,被各種大餅輪流包圍。我們老鄉聚會的時候,常常感慨還是鄭州的大餅更好吃。大一的時候,我還犯過一天買七個大餅當飯吃的經歷,每次買餅排隊的人都對我側目相望,我想他們一定是感慨,一個女孩子,怎么可以吃掉這么多的大餅,就不怕被撐死嗎?后來和兔子吃飯,因為她是湖北人,所以我們倆,餐餐點餅。
餅吃多了,米飯,我對它就沒有那么渴望,最后連辣醬也戒了,我不是楊超越,沒有辣醬不能活,我只是感慨,哎,辣醬還是家里的好吃,回家吃吧!
后來就是現在咯,流連忘返與菜市場,日常三餐得自己籌劃,不然就得花錢點外賣還吃得不開心。高爐燒餅是我的首選,因為我吃了很久,才發現,哦,原來我吃的大餅叫高爐燒餅,兩塊錢一個。抹上蜂蜜,沾上芝麻,買餅的老板夸他家的燒餅女生吃了就會貌美如花,而他媳婦吃了珠圓玉潤,我瞅了瞅懷孕快要臨盆的老板娘,感慨道,還真是,肚子里還有一朵花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