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中“希望”的定義:
?1、期望達到的某種目的和某種情況。
? 2、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詞典中的希望是對未來的期望或理想,是一種內心活動。內心活動也分真實和不真實,不真實的內心活動一定不是希望,那是奢望。所以,希望一定是真實的內心活動。換句話說:
希望是一種真實體驗
現在,我們說一個人有能力,就是說他具有辦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技能就像一個人的裝備,每多一件,人就強大一些。觀察一下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過的人,會發現那些“琴棋書畫”都精通的人,好像做什么事都很厲害。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是天才,而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技能,讓他們獲得了更多掌握某項技能的體驗。
換句話說,把某個技能從入門練習到熟練甚至精通,他們比其他人更有經驗。
你仔細觀察一下,同樣是做事,這些人一開局就不同,背后的思維、做事的方法和做專注程度就是不一樣。你要是和他們一起做事,哪怕這事誰都沒干過,你也會發現他們更有信心。
為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內心比大部分人更有希望。
希望絕不是一個口頭承諾。
它是一種真實的體驗,只有有過把某個技能從入門練到熟練甚至精通的體驗,才算有希望。
心里有希望的人,在外人看來沒什么戲的情況下,還在持續賣力的干,并不是因為他們被“打了雞血”,而是他們清楚地知道:
我這么干,一定能成。
在背后的動力,就是以前那N多次目標達成的體驗。
某教練回憶他第一次看喬丹打球:當時球場上的九個球員只是例行公事,有一個孩子卻在全力以赴。看他打得這么拼命,我以為現在他的球隊正以1分落后,而比賽還有兩分鐘結束。然后我看了一眼記分牌,現在他的球隊落后20分,而比賽還剩一分鐘。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哪怕最后沒達成目標,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怎樣做到“心存希望”?
這樣說來,大部分人是沒有“心存希望”的,要有,那也是奢望。因為沒有真正掌握過某項技能,就談不上有真實的體驗。所以,
要有把至少一項技能練習熟練的經歷才有資格“心存希望”。
市面上有許多名為“XX從入門到精通”的書籍,但買回去以后,絕大多數都不了了之。不少人調侃這些書是標題黨,真正的書名應該是“從入門到放棄”,先不說標題黨,這里到底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讀者的問題?
當然是讀者的問題,書的讀者里,一定有熟練掌握的人,但永遠是絕少數人。這也符合規律,從古至今,真正把一件事做好做絕的人,永遠是極少數極少數。就算他們是天才,也絕不可能是全部,古今中外能做到技壓群芳的,大多都是資質普通的人。
那大部分的人問題出在哪兒?
問題在于:他們重復得不夠。
1、重復重復再重復
重復,是笨拙到精通的唯一途徑。越是要精通一項技能,就越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這跟你是不是天才沒關系,賣油翁能做到把油滴過銅錢,也不過是“唯手熟爾”。
聰明人下笨功夫,讓我想起科比的“凌晨四點的洛杉磯”,訓練師羅伯特·阿勒特在《我和科比的訓練故事》里提到,自從進入NBA,科比每天都要投進800個球,后來相同時間里達到了1000個,達不到就絕不停止。這樣每天的重復,洛杉磯四點的黑夜沒有改變,但科比已從默默無聞的板凳變成了萬眾矚目的巨星。
開過車的人都清楚,當駕駛技術逐漸熟練,你會發現做什么動作都很自然。比如你要轉彎,根本不需要想著:先打轉向燈,腳輕踩剎車減速,打方向盤。所有動作都是一氣呵成。我們使用手機,大部分人打字已經不需要看模擬鍵盤了,腦袋里想什么,大拇指就能打出來。
這是因為大量的重復,讓汽車、手機這樣的工具內化,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
2、降低短期期望
重復的不夠,更進一步原因,是低估了技能的復雜程度。
任何一個實用的技能,都是由一個個單獨技能的集合,比如素描,除了基本功,還需要對光影變化、視覺透視有一定了解,看似是畫個線條,實際上卻是各種技能的集合。
還有寫作,說簡單簡單,說難也很難,一個好的作者,除了清晰的邏輯,還需要良好的表達、溝通和觀察歸納能力,把這么多技能結合起來使用,還要用好,當然不簡單。
而大部分人的問題,是無視了這些難度,加上重復次數不夠,想“螞蟻絆大象”。正因為低估了難度,想用較少的練習就取得成功,所以他們無法獲得掌握一項技能的體驗,怎么都看不到希望。
除了正視技能的難度,還得降低短期期望,技能的練習是很緩慢的,期待即時反饋容易讓人失望,即便自己做不好,也別用“自己不是這塊料”的借口。
眼光看長遠,就能明白,自己所有的笨拙都是暫時的。
3、多維度獲得希望
我們說過,那些懂得“琴棋書畫”的人,會比別人多一些學習技能的經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不同的領域需要的技能不同,但我們在各自領域克服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后獲得的成就感是相似的。
如果多培養點興趣愛好,在感興趣的領域獲得了成就感,就可以緩解在工作上磨練技能的焦慮。
達到多維度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多去體驗。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去生活的,遇見不同的人的意義,就在于它會讓你明白:原來還能有人是這樣生活的,原來這種事情是真的能辦到的。
那,我為什么不可以呢?
總之,希望就是:相信明天會因為今天的行動而變得更好。
它并不會自動變好,是你的行動讓它變好。
我的觀點
大二的時候,我跟著學校的姜老師學習日語。從五十音圖到短篇日文,按照老師的方法,一點一點啃。當時并沒有想學得有多好,僅憑著興趣和大家的友誼,每個周末準時聚在一起練習。大三時除了正常的課程,我還要備考日語能力等級考試,每天除了上課睡覺訓練,其余時間就在聽抄和背誦。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四本老版標準日本語教材課文基本能背誦,并在13年12月過了N2等級考試。最重要的,認識了一幫愛好相同的朋友,開闊了視野。
這件小事,讓我更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下來的幾年,我嘗試了滑雪、騎馬運動,嘗試了一個人旅行,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和活法。
這種經歷,支持我心存希望按自己所想的方式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