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是如何誕生的?
現代意義上的紙幣包含兩個功能,一個是記賬,另外一個是交易。
如果說是記賬功能,最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中國,都發放過一些實物憑據,比如谷物存儲的票據。但僅限于記賬,很少有交易,只能算作紙幣的早期形態。
真正意義上的紙幣,最早出現在我國宋代的四川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交子。當然這并不是因為宋代經濟發達,才誕生了紙幣,實際上是因為四川被宋朝統一的時間較晚,因此宋太祖為了鞏固統治,將當地的金銀運往了當時的國都邊梁,于是四川人只能用鐵鑄錢。但是鐵的價值比較低,買賣物資的時候需要的鐵錢過多過重,因此當地逐漸發展出將鐵錢存在“交子鋪”,換取紙幣交易的方式。
雖然交子對應著相應數量的鐵錢,屬于記賬工具,但由于可以在市場流動,也具有了交易功能,因此可以說是現代意義上最早的貨幣。
交子發行之后,很快面臨所有紙幣的缺點。
首先就是造假問題。當時的官府采用了紅黑套印的方式印刷,并用秘密記號和圖樣防偽,甚至定期作廢舊幣,強制百姓換新幣。即使如此,造假依然有。
其次是兌換比例下降。交子鋪將百姓存入的鐵錢拿去投資賺錢,發生多次擠兌之后,同樣的交子能夠兌換的鐵錢就減少了。
最后北宋的中央政權干脆收回了交子的發行權,由中央統一發行,很快就造成了亂發貨幣。
其實現代的貨幣已經與實物脫鉤,也就是常說的不再是金本位了。當時的宋朝亂發貨幣,無意中完成了紙幣的進化,從實物擔保下的紙幣,轉而由國家信用發行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