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創意寫作的老師花了兩堂課的時間讓我們觀賞了電影《死亡詩社》。下課鈴響罷,電影恰好開始滾動演員字幕。白熾燈的光芒分外刺眼,我卻感覺到深深的絕望慢慢從心里溢出,讓我不知所措。
電影的情節說來簡單:一位自由隨性的詩人教師帶領學生們突破世俗,尋找真我。最終卻還是不得不對死板的現實妥協。
電影本身的主旋律就算不上多么陽光積極,甚至略顯陰冷病態。唯獨當畫面上出現Keating老師時,才能帶來些許輕松溫暖。直到深陷現實與理想矛盾的學生Neill開槍自殺,Mr Keating之前構筑的理想城堡轟然倒塌。當我希望Neill就此解脫時,他的父母要求徹查詩社;當我希望Mr Keating能安然度過審查時,他的學生鼓動其他人聯合舉報他;當我希望最后老師能回來時,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落寞的背影……我仿佛看得不是電影,而是一段血淋淋的現實,殘忍,絕望。
Neill必定是絕望的,對夢想的野心常年被壓制在對父母的孝順下。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未來的路在何方,也未此苦苦追尋,卻總是后知后覺地發現與父母為他鋪設的道路背道而馳。不敢與父母正面沖突,他用孝順和成熟為自己織了一張網,最終身陷囹圄。他的野心,他的痛苦,他的絕望,也只能埋葬在平靜的雪地中。
Mr keating必定也是絕望的,他努力想恢復學生們被迫抹平的棱角,卻終究是自己遍體鱗傷。當一個死水般的體制內出現一個活躍的變數,所有的腐臭都站在了光明的對面。他就像所有嘗試新事物的第一人一樣,獨自站在懸崖一角,迎著譴責與謾罵向前沖,卻是一個不小心便會跌入萬丈深淵。Mr keating離開了,那灘死水依舊如此,唯一不同之處便是死水之中多了幾個小氣泡。
我一直在想,《死亡詩社》與《放牛班的春天》明明是類似的情節,為何結局卻是如此迥異?這兩部電影之間差的,只是一個標題嗎?如果把Mr keating放到《放牛班的春天》的背景下,結局會不會改變?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并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就此平靜,便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