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霧霾天比冬天來得更早一些,看著高的嚇人的PM值,感嘆生活環境的惡化。既然生存環境已不易,生活總不能太糙,我們步步向前,學習著,努力著,希望生活變得更美好些。
1.
明朝時有個村,出了兩個秀才:李京和夏夜,他們都很有才華。某年,李京和夏夜進京趕考,快到京城的時候碰到了一列辦喪事的隊伍經過。李京心想,這可壞了,頭次進京趕考就遇到這么晦氣的事,這次科舉估計沒戲了,并從此憂心忡忡。而夏夜呢,想法完全相反,看到隊伍里的棺材,他覺得這寓意著自己升官發財,是個好灶頭,這次科舉必定高中,所以心情舒暢。結局可想而知,李京在強大的心理負擔下,落榜;夏夜卻超常發揮,考取進士。
2.
小劉從小家庭貧困,但讀書工作特別上進,不到30歲便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小劉是個特別孝順的兒子,經濟條件好了,就像讓父母乘飛機去云南旅游,并給父母報了旅行社,將形成安排妥當。誰料人有旦夕禍福,小劉父母乘坐的飛機失事了,父母隨之而去。小劉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絕,并在想,如果自己不讓父母去旅行就父母也就不會離自己而去,所以異常自責,每天生活在悲痛中無法自拔。
由于心情的不穩定,工作也受到嚴重影響,連續三個月都沒有完成公司董事會給定的KPI,雖然董事會也知道小劉的情況,深表同情,但是沒有辦法,公司畢竟是以創造利潤為目的的,所以辭退了小劉。從此小劉便一蹶不振,體弱多病,幾年之后也離開了人世。
3.
朋友K和H上半年都失戀了,并給我打電話,兩個人都很難過。兩個大男人,在電話里哭得一塌糊涂,確實心理不是滋味,除了說幾句安慰的話我也沒有辦法。
一個月后,我分別跟K和H都打了電話,詢問他們的近況。K明顯從失戀中走出來,并和我分析了這次失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自己年紀太小,還不夠撐起一個家,而女朋友又到了婚假的年紀,加上雙方家庭也不太看好兩個人的感情,所以導致了這場感情的終結,在知道了原因之后,K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并且周末報了一個知識管理的培訓班,希望在遇到下一個對的人的時候,自己能夠在思想上和物質上都足夠強大到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而朋友H還沉浸在失去上份情感紐帶的痛苦之中,聽和H在一個城市的朋友說,H只從分手之后,經常借酒消愁,狀態很不好。作為朋友在開導無果之后,也只能期待時間能給H答案,讓他重新開始面對新的生活。
今天講了三個小故事,可以看到每個人對待事情的反應差別很大。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情況呢?你想過這個問題嗎?有一個理論,也許能夠幫我們一探究竟。
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從這個理論可以得知,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大腦對事物本身的處理,也就是認知過程。認知過程的不同,會使得同一個事件導致不一樣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故事一中,同樣遇見喪失隊伍的兩個秀才,由于認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從而導致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很多時候知道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知識,而這個知識又確確實實的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也許這就是知識改變命運最好的佐證吧。
END
鄒志楠
一枚交互設計師;堅持每周深度閱讀一本書;每月十篇原創文章。
愿我的文字能與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