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漢市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該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隆希創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 年間由主持昌宏先后兩次進行擴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親自題寫匾名。該寺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寺混合了歐亞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漢傳佛寺中實屬罕見,[1][2]堪為“佛教勝地一大奇景”“漢傳佛寺第一奇觀”,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并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3][4]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圓通寶殿,運用了古羅馬建筑的結構,內外墻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立面墻上的圓窗和長窗,卻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樣式。 其九座佛塔的塔剎,既像風向標又像十字架,在中國塔文化中獨樹一幟。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漢市江岸十大景觀,是一座極具特色的禪宗建筑。2013年,古德寺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古德茅蓬進行了第一次擴建。清宣統三年(1911年),昌央法師主持擴建,定名古德禪寺。10月,古德寺僧眾自發救護武昌起義的起義軍,掩埋革命烈士,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嘉獎。民國元年(1912年)4月13日,孫中山帶隨員專程到古德茅蓬,憑吊無名烈士公墓。民國三年(1914年),國民政府副總統黎元洪親自為其改名為“古德寺”并豎題寺名。民國十年(1921年)秋,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寶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內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民國二十年(1931年),漢口大水時被淹沒,水退后又繼續修復,至1934年,乃告竣工。主體宗教建筑有圓通寶殿、天王殿、禪堂、上客堂、齋堂、觀音堂、客堂、普同塔、住持覺幻舍等。抗戰期間, 古德寺附近多次遭到飛機轟炸,該寺的建筑及寺后菜地中的辛亥革命烈士公墓部分受損。1956年,古德寺有1.7萬余平方米。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德寺被關閉,佛像被毀,該寺先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二〇一部隊和市公安局翻別管教所進駐。1974年,武漢市革命委員會將古德寺的土地與房屋歸武漢照相機廠使用。武漢照相機廠進駐寺廟建廠,其占地達22.9畝。1986年,武漢市政府為落實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作出了武漢照相機廠將原屬古德寺的6470平方米用地及全部建筑歸還古德寺的決定,但因該廠無處搬遷而未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