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廟會里的11種美味小吃做法大全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使很多人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冰糖葫蘆,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歷史中早有記載,大清年間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老少皆宜,它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推薦口味:傳統山楂糖葫蘆、草莓糖葫蘆、山藥豆、黑棗。

冰糖葫蘆

材料:山楂350g 白砂糖150g 水40g 竹簽

做法:1. 新鮮山楂沖洗干凈后放入淡鹽水里浸泡15分鐘左右,取出去蒂清洗干凈,瀝水備用。

2. 把準備好的山楂用竹簽串好。

3. 把白砂糖放入鍋里,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加熱到糖水變得濃稠,顏色發黃。

4. 把串好的水果串迅速裹上糖漿,平攤在抹過水的平面上,待冷卻后即可。

小貼士:1.做冰糖葫蘆選用草莓,山楂,圣女果,獼猴桃等等各種你喜歡的水果都行。

2.步驟4時,用筷子蘸一點熬好的糖漿,放入冷水中激冷,糖漿能迅速變得硬脆且不粘牙即可。

羊肉串

介紹:每年春節,在各大廟會都會掀起一場“搶攤大戰”,曾經非常有名的五屆地壇廟會標王搶下來的地方就是用來賣羊肉串的,可見這羊肉串的生意在廟會上給有多火。

羊肉串
羊肉串

主料:羊腿肉300g 洋蔥1個輔料:生抽適量 鹽少許料酒少許 孜然粉適量糖適量淀 粉適量辣椒粉適量

做法:1. 羊腿肉切塊,加洋蔥塊,加生抽,鹽,料酒,孜然粉,糖,淀粉抓勻,腌制至少30分鐘。

2. 腌好的肉用竹簽串起,中間隔洋蔥一起串,刷一層油,放入樂葵料理碗中,烤箱預熱200度,烤15分鐘后取出撒孜然粉和辣椒粉繼續烤5分鐘即可。

老北京爆肚

老北京爆肚

原料:

鮮百葉250g、白菜200g、料酒30ml、花椒少許、蔥姜適量。

蘸料:

芝麻醬5湯匙、韭菜花1湯匙、醬豆腐1塊、生抽1湯匙、白糖1茶匙、鹽1/2茶匙、辣油1茶匙、香油1茶匙。

做法:

1、準備好所需調料,如果沒有現成辣油,可以用干辣椒現榨?,F榨的話干辣椒泡水里10分鐘。

2、芝麻醬一點點加水順一個方向澥開,用筷子滑過芝麻醬后,紋路清洗,稍后慢慢消失狀態最佳。

3、醬豆腐放在小碗中碾碎,最好再加點醬豆腐湯。

4、把碾碎的醬豆腐和韭菜花放入芝麻醬中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5、醬豆腐放在小碗中碾碎,最好再加點醬豆腐湯。

6、把碾碎的醬豆腐和韭菜花放入芝麻醬中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7、把一切都準備妥當后,再取出鮮百葉,用清水過洗多次后備用。

8、鍋內入足量的水燒開,放入花椒、蔥姜和料酒,把百葉放在笊籬中,保持開鍋狀,三上三下即可。

9、笊籬內一次放入的百葉不要太多,多了會受熱不均。焯燙5、6數秒,百葉微微打卷,有微弱彈性了即可。

10、爆白菜,白菜選菜葉部分,口感最好。水依然要全開,燙軟即可。

撒尿牛丸

介紹:撒尿牛丸可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中華美食,早在清朝順治年見的江南古鎮松江,由王氏家族經過特殊工藝和配方精心研制而成,后因王家后人輾轉到香港,逐漸成為港島名吃。流傳至今近二百年,風靡港臺東南亞,傾倒無數食客。鴉片戰爭時期,港式牛丸流傳到國外,甚至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竟將該美食御封為“貢丸”。每到春節廟會,您一定會在眾多美食攤位中找到“撒尿牛丸”的身影,當那味香襲人的撒尿牛丸擺在我們面前時,大家都被那富有彈性,香飄四溢的美味深深吸引。放在嘴里輕輕一咬,一股高湯從牛丸中爆出,湯汁鮮美,肉質細嫩,越吃越有味道,越嚼越勁道。

撒尿牛丸

主料:魚丸適量,紫菜適量,蝦米適量 , 小銀魚適量

輔料:鹽一勺 ,雞精一點點,蔥花適量,食用油適量

做法:1. 將蝦米和小銀魚哈蔥花準備好

2. 少量紫菜洗好

3. 將水加入鍋中就像煮紫菜湯一樣 水沸騰之后分別加入魚丸和蝦米銀魚蔥花之后加入一點食用油和雞精調味加入鹽 待魚丸浮在湯中即可。

炸灌腸

介紹:北京獨特的風味小吃。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咸辣酥香,別有風味。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柜的為“灌腸普”,傳說其制作的灌腸為西太后所喜。各大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淀粉加紅曲所制。據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后來由于豬小腸與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腸子形,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再后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質量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淀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簽扎著吃。

炸灌腸

主料:成品灌腸輔料:蒜 香油 涼白開水 鹽

做法:1. 大蒜去皮洗凈,搗成蒜泥,加鹽、涼白開水調均,鹽水蒜汁就制作好了;

2. 刀兩面沾些水,把灌腸切成片備用;(切灌腸最地道的切法,也是我沒事在灌腸店打小掀門簾子,偷看后面老師傅偷學來的,必須要一面后一點,一面薄一些 ,這樣煎出來的灌腸更脆更好吃。)

3. 平底不粘鍋里放入油,中低火把灌腸片煸煎至兩面金黃盛入盤中,配以之前制好的蒜汁蘸時即可(也可以澆到炸好的灌腸上面)。

打糕

打糕是朝鮮人民的傳統食品。打糕粘性強,而饑餓,是朝鮮人民喜愛的食品之一,它與我國的年糕、糯米果、糍粑相似。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打糕的做法:

打糕

主料:2杯糯米,2/3杯水,1/4杯黃豆粉,5湯匙白糖.

1.爐子開中火,把黃豆粉和2湯匙白糖炒香。

2.煮熟糯米,加入3湯匙白糖攪勻,攤涼。

3.工作臺墊保鮮膜,把糯米平鋪在上面。

4.用搟面杖敲打糯米糕,邊敲邊撒水,直到看不見米粒,大約40分鐘。(這一步完成就基本做好了)

5.把米糕切成喜歡的式樣,在黃豆粉里滾一下。

6.把少量黃豆粉篩在米糕上。

蟹黃包

蟹黃包

蟹黃包最需要溫柔的對待,輕輕提、慢慢移,小心呵護,只為不破壞那柔嫩的美感,雖然蟹黃滿頂宛若菊花盛放,但也不要心急。先開窗、后喝湯,循序漸進,只為將精華湯汁吸納入口,感受蟹黃包的鮮美異常,肉餡與湯汁交融與口中,這一刻,回味無窮。今天我們就來學做蟹黃包吧~~

原料:

大閘蟹 2只(約400g)、豬肉餡 100g、荸薺 10g、蔥 10g、姜 10g、中筋面粉、面粉 適量、鹽 1/4茶匙、細砂糖 1/4茶匙、芝麻香油 1/2茶匙、胡椒粉 少許、小蘇打 1/4茶匙

做法:

1、將大閘蟹剝開硬殼、去肺及雜質,洗凈放進盤中,入蒸鍋,蒸約3分鐘取出,挖出蟹黃及蟹肉備用

2、蔥、姜洗凈切末,荸薺去皮洗凈剁碎裝入碗中,再加入豬肉餡、蟹黃、蟹肉及鹽1/2茶匙,細砂糖1/2茶匙,芝麻香油1/2茶匙,胡椒粉少許勻成蟹黃包子餡

3、將中筋面團及燙面團均勻揉合

4、加入細砂糖1/4茶匙、鹽1/4茶匙、小蘇打1/4茶匙及1/3小匙油,揉勻、揉透成一個光滑的面團

5、搓成長條形,均分為小劑子面團

6、將面團搟成中間稍厚、邊緣稍薄的包子皮

7、在包子皮中放入1大匙肉餡,包成包子狀

8、在包好的包子底部抹上一層油,放入墊有濕布的蒸籠,先發酵20分鐘,再以大火蒸6分鐘,即可取出

冰糖紅棗雪梨湯

主料:紅棗,梨,枸杞,白果

做法:1.紅棗洗凈,白果去殼去皮在鍋中煮10分鐘;

冰糖紅棗雪梨湯

2.梨切小塊,枸杞洗凈,加適量冰糖放鍋中再煮5分鐘即可。

豌豆黃

介紹:豌豆黃分粗、細兩種。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現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

豌豆黃

主料:豌豆500g 砂糖150g

做法:1. 豌豆侵泡去皮~大約一晚上

2. 壓力鍋放入去皮飽水的豌豆,水位剛剛末住豌豆即可

3. 放入電飯煲,煮豆模式啟動

4. 托盤保鮮膜鋪好

5. 白糖150克,也可根據自己口味,家有老人可以少放糖

6. 將壓過的豌豆倒入攪拌機

7. 加入白糖攪拌

8. 攪拌好的豌豆漿倒入不粘鍋,大火翻炒

9. 翻炒至糖漿狀,關火降溫

10. 降溫完畢倒入托盤抹平,放冰箱冷藏

11. 兩小時后切塊裝盤,質地“細膩純凈”、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入口即化”。慈禧老佛爺最愛甜品艾窩窩介紹: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

油炸冰激凌

介紹:要說這個油炸冰激凌是屬于什么地方的特色小吃,還真不是特別清楚,但它吃起來的味道卻非常好。有人曾說過“油炸冰激凌的境界在于冰火兩重天”,其中意境,只有吃了才感覺得到。

油炸冰激凌

主料:小面包6個 冰激凌適量 雞蛋3個

輔料:油適量 面包糠適量

做法:1. 把小面包攔腰切開,在兩片面包中間各挖一個大小適中的坑。

2. 把冰激凌填進小洞中抹平,我的是有八種口味的冰激凌,所以做了六個不同口味的

3. 把小面包上下合起來以后在打勻的雞蛋液中裹滿蛋液,再裹上一層面包糠(沒有的也可以不裹,因為面包本身油炸后就很酥脆。)

4. 熱鍋中倒入油,油溫達到400度左右時把小面包放入炸至外皮變硬,兩面金黃就可以瀝干油出鍋了。

蚵仔煎

介紹:蚵仔煎是臺灣、福建等地的特色小吃,口感香脆,內餡香滑。關于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占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后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不過,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卻有將蚵仔煎列為福建小吃的記錄,這是另一種起源的說法。現在要想在北京吃到正宗蚵仔煎的店鋪還不是很多,所以,您在廟會上要是看到了一定要來上一份,那種甜中帶咸、咸中帶辣的繽紛滋味,口口都叫人回味無窮。

蚵仔煎

主料:蚵(牡蠣)150 地瓜粉5勺 面粉1勺 整支蒜苗適量 五香粉1g 白胡椒粉1g 雞蛋1個鹽、 味精少許 味極鮮醬油少許 香菜少許 甜辣醬或番茄沙司適量

做法:1. 食材備齊。開始處理食材,蒜苗切成細段,雞蛋打散。

2. 將地瓜粉、面粉、胡椒粉、五香粉、鹽、雞精、醬油以及切的蒜苗段混合攪拌均勻。

3. 攪拌時如果太干了,可適當加點水,但不可太多。攪拌好的狀態大概如圖,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浠。4. 取平底鍋,加入油。待油熱了,放入攪拌好的材料,煎煮,過程中,要翻面。

5. 翻過一面后,加 入打好的蛋液一起煎。待兩面煎得微焦即可關火

6. 起鍋裝盤,撒上香菜,擠些甜辣醬。地道的蚵仔煎完成了。

小貼士1、量地瓜粉面粉的勺子,普通的調羹勺即可。

2、醬油只需數滴即可,太多了會蓋掉牡蠣原本的鮮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