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會幫助我們快速進入一個知識領域,開始進入有目的的學習。
但想要擁有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想要脫穎而出,我們還需要讓自己變得和別人不一樣才行。
為了讓我們變得專業,變得不同,我們需要在模仿的基礎上做一些創新,打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
那怎么創新呢?
“互聯網之父”凱文.阿什頓的《創造》中說:
“創造性思維”根本不存在,正如“創造性行走”根本不存在一樣。
創新是一種結果——一個思考可以把我們引到的對方。
在學會創新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思考。
1. 登克爾的“盒子問題”
《創造》這本書里提到了一有趣的思考題:
想象你自己正在一個房間里,房間是木制的。
房間里有一根蠟燭,一包火柴和一盒大頭針。
只使用這些東西,你如何才能把蠟燭固定在門上以便將它點亮,讓它正常燃燒,制造可以讀書的亮光?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將蠟燭燒融一部分,然后用融化的蠟把蠟燭固定在門上,另一種辦法是用圖釘將蠟燭釘在門上。
兩種辦法都可行,但是都不是很好。
第三種辦法很少人想到,就是清空圖釘盒,將它釘在門上,用它來托住蠟燭。
最后一種辦法有一個其他兩種所不具備的功能:作為道具選項之一的圖釘盒子被用作其他目的,而不是作為他原來的用途。
在某一時刻,正在思考對策的人停止將它看做是一個收納圖釘的容器,并開始將它看做是一個用來固定蠟燭的物體。
這種方式的轉變如同我們看到那副既是花瓶又是兩張面孔的圖片,一個可能是年輕女郎的老太太。
一旦我們做了這樣的轉變,問題就解決了。
但這種轉變并不是飛躍式的,解決問題并引導我們創新的是觀察,評價和重復,而不是感知上的忽然變化。
很多人思考的時候并不會使用話語,但我們都能在不影響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情況下,用話語和圖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傾聽大腦的聲音能夠讓我們理清自己是怎么想的,找到思考的工作原理。
《創新》這本書中,展示了這種思考的過程:
- 第一次:“融化蠟燭,試著將它粘起來。蠟燭在釘子上垂直立著,但是連接處會斷開。
將蠟燭側著放,然后把它釘住。蠟燭看起來很重。把一顆或者兩顆釘子釘在蠟燭的一側,它可能會落下來··· ···
- 第二次:釘子穿不透蠟燭,那要怎么樣才能固定蠟燭呢?把一顆釘子穿過垂直這的蠟燭,把一個釘子穿過水平固定的蠟燭。不能使用火柴。把釘子釘在蠟燭下面的燈芯上··· ···
- 第三次:可以把一顆釘子敲進蠟燭,直到將它穿透,可以蠟燭會裂開。所以用火柴融化足夠多的蠟,然后用釘子——這樣不行。那將釘子互相靠近釘進去,把蠟燭放上去。
- 第四次:如果我將釘子從盒子里拿出,把盒子釘在墻上?··· ···
這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
每一個想要使用圖釘盒子的人都會用同樣的方式獲得這一想法。
在排除其他想法之后,他們想到用釘子搭建一個憑條,進而想到將圖釘盒子來作為平臺。
這個過程沒有感知上的突變。
我們一小步一小步的從已知的方法移動到了新的創意。
從一些熟悉的東西開始,對它進行評價,解決遇到的問題,然后重新進行評價,去找新的問題,找到新的對策,繼續重復。
喬布斯的思考方式就是登克爾的一個實驗對象
喬布斯在2007年宣布蘋果公司第一部手機問世時,他就告訴了我們他研發的過程:
問題:智能手機使用起來難度更大,因為它們有著永久存在的鍵盤。
對策:一個大屏幕和一個指示器。
問題:什么樣的指示器?
對策:一個鼠標。
問題:我們不想把鼠標帶來帶去。
對策:一支觸屏筆。
問題:觸屏筆容易弄丟。
對策:用我們的手指。
喬布斯的思考方式就是登克爾的一個實驗對象。
創新思維來自我們的行動:看著某樣東西,同時在思考:“我可以把它做到更好。”
這就是迭代思考。
2. 如何能讓馬飛起來
1896年的萊特兄弟在造飛機的時候,一開始他們將飛機看作是“帶翅膀的自行車”。
在他們之前嘗試飛行器的奧托.李林塔爾因為沒有辦法在空中掌握平衡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們得到的經驗是:飛機面臨的并不是飛,而是和自行這一樣,是平衡。李林塔爾死了,他在飛行上成功了,但是在平衡上失敗了。
萊特兄弟通過研究鳥類解決了這一問題:平衡一架猛烈震蕩的飛機,對策是:模仿鳥類滑翔。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機械的復制一只鳥的平衡。
他們第一個對策需要金屬棒和齒輪,這就引起了第二個問題:東西太重飛不起來。
第二個問題的對策思考的結果是:翹曲尾翼;
然后再繼續,在他們發現方式他們使用的空氣動力學數據毫無價值之前,他們花了兩年時間試圖制造一個風箏達到足以承載一個飛行員。
他們通過自己的一步一步的嘗試,發現前人提供的很多數據都是錯誤的。
比如18世紀工程師約翰·斯米頓開發的以確定機翼尺寸和升力之間的關系數據存在巨大的誤差。斯米頓的數字是0.005,萊特兄弟計算出來的數據是:0.0033。這意味著,一架飛機要想飛起來,所需要的機翼必須比任何人曾經意思的要大很多。
萊特兄弟的飛機是證明他們采取的是一次一個步驟,而非飛躍式的創新的過程。
他們1900的滑翔機看起來像他們1899年的風箏,他們1901年的滑翔機開起來像他們1900年的滑翔機,不過加了一些新元素。
他們1902年的滑翔機就是他們1901年的飛機,只是更大而且裝上了一個方向舵;
他們1903年的飛機,只不過被再次加大,還裝上了螺旋槳和一個引擎。
他們一步一步迭代讓“讓馬飛上了天空”。
3. 從200塊到3000塊,需要在1年內迭代60次
我的微課報價,從200塊一個半小時,到現在3000一個半小時,我用了一年時間。
2015年10月15日那天,我在網上結束十點讀書會的100天閱讀活動,因為每天都在微博和社群中做打卡,我有幸和其他三位小伙伴一起每人做15分鐘的分享。
分享的PPT只有4頁,如何介紹一下這100天里,我練習的快速閱讀和主題閱讀方法。
那結結巴巴的15分鐘成為我的第一次完整的在線分享經歷。
而后,我開始了圍繞開始閱讀和主題閱讀進行了60場的分享,占我全年分享的1/3場次。
從閱讀出發,我的課程產品延伸出了: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知識管理,寫作,和個人品牌。
下面是我16年11月份的[知識管理訓練營-快速閱讀部分]的內容:
最核心的愿景一直沒有變:那就是:教職場中的成人學會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圍繞這個愿景,每一次分享完之后,都會馬上復盤做改進。
- 收集課后互動的問題,放大家都關心的新增的到課程里面
- 收集最新的閱讀方面的觀點和想法,比如這一年除了看書,還跟著100天習慣養成專家戰隼老師,《精進》的作者采銅,蕭秋水,秋葉老師他們學習如何進行閱讀,還有其他數不盡的個人成長學習類的專家他們學習如何學習。
這些學習的成果都反應到了我的PPT和我的課程中,一點一點迭代,成了現在的系列課。
這堂課我和【選擇自己】公眾號做訓練營,目前已經有超過6000人報名參加,還有超過100W人聽過我的跟閱讀相關的公益分享。
所以,當你在你的斜杠領域努力提升的時候,你要注意的不是埋頭去將鍛煉,而是在學習的最開始就嘗試分享,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你永遠都能找到對這個知識零認知的小伙伴。
寫作寫不好?
那就從簡單的124個字的微博和朋友圈開始寫;
分享做不好?
那就從1分鐘的語音分享開始,在紅點錄制自己的15分鐘簡短分享開始。
分享出去,思考哪里不夠好,找到問題,然后解決它們,然后持續迭代更新。
4.小結:
所有的創造都有著相同的基礎:
由一個問題引向一個對策,在引出下一個問題的漸進步驟。
想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專家,或者想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技能,其實就是在這樣一次一次迭代的過程中演化出來的。
你不會一開始就做的很好,但只要你開始去做,慢慢增加自己迭代的次數和頻率,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專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