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是:言者是A意(非B意),而聽者接收到的是B意。
因(相因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備受情商之父戈爾曼推薦的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教授給出了研究答案:大腦對過去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反應并創(chuàng)建腦內(nèi)聯(lián)結。那些懸而未決的傷心往事和未經(jīng)妥善處理的舊傷,會以心理模式存儲于大腦杏仁核,并在遇到重復的經(jīng)歷時被激活而做出反應。
邊(旁敲邊鼓):因此,下雨天心情不爽的人,可能是在以前某次下雨時遭遇過令其傷心的往事,傷感的情緒與下雨天的情境被一同存儲于大腦杏仁核中,當再次下雨時,其內(nèi)隱記憶重新被激活,從而表現(xiàn)出悲傷情緒。
同樣道理,看到別人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地討論問題、觀點時,有的人認為很正常,有的人會認為過于較真,也有的人會認為這會讓人覺得難堪,甚至聯(lián)想到貼標簽、道德、邪惡層面等等,而后者可能是在其人生經(jīng)歷中有過類似的往事。如:曾經(jīng)自己的某個建議沒有被領導理解甚至被誤解,自己當時受了很大委屈,這種伴隨情緒的內(nèi)隱記憶被存儲于大腦杏仁核,當再次聽到、看到別人討論一個問題時,其內(nèi)隱記憶馬上被激活,以前被領導冤枉的感受條件反射般地涌現(xiàn)。
這也正應古人的另一句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果(自食其果):因此,人有時應該覺察自己的觀念、情緒,反思自己觀念、情緒出現(xiàn)的原因。避免被觀念、情緒牽著鼻子走。盡量避免誤解別人以免造成更多困擾。
適(適得其反):除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之外,還有三種情況:
A.言者無心,巧的是聽者也無意,所以說完就過去了,誰也沒有當回事,左耳聽右耳冒了。
B.言者有心,但聽者無意,即對牛彈琴,彈琴的人會覺得牛水平低,覺得沮喪。
C.言者有心,聽者也領會到了言者之意,即達到了最佳境界,誰都沒有說太多但卻彼此理解,于是哈哈大笑,形成了默契。
用(使用條件):怎樣做到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避免誤解他人 ?
A.重述:用自己的話重述對方的觀點,觀察對方的反應,直到對方確認才說明聽懂了對方。
B.追問:可以從事實、觀點、邏輯三個方面對對方進行提問。
C.確認:即了解對方是否理解“我”所表達的意思,可以通過對方的重述來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