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等#
能否跟上用戶,及時告知他們當前狀態,而不讓用戶無故等待,是決定用戶滿意度的最重要因素。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別讓我等”,也就是“及時反饋”,同樣它也是交互設計原則之一。
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對時間的感知,所以有時候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會覺得:
“這個轉場好快啊”
“這個提示怎么過了這么久才消失”
“這個綁定流程怎么這么麻煩”
......
究竟一個多久的轉場才會讓用戶覺得不快也不慢?
提示應該保持多久才不會讓用戶覺得在等待?
一個任務需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才不覺得繁瑣?
大腦時間常量#
- 5ms:可見且能產生影響(或許是無意識的)視覺刺激的最短時長
- 100ms:一個視覺事件發生與我們對它完整感知之間的時間差
- 140ms:可使我們感覺一個事件產生另一個事件的連續事件之間最長時間間隔
- 500ms:識別了一個事物之后的注意力暫失(對其他事物失去注意)
- 1s:人們對話中交換發言時的最長沉默間隔
- 6~30s:不受干擾地執行單一(單位)操作的時長
以上出自《認知與設計》,作者也據此總結了交互系統高響應度的指導原則,分為了5個量級:
- 0.001s:可檢測到音頻中無聲間斷的最短時間
- 0.01s:潛意識的感知
- 0.1s:感知1~4項;撓反射;因果關系感知;知覺運動反饋
- 1s:最長的談話間隙;對意外事件的視覺運動反應時間;可被注意到的“閃斷”
- 10s:不會打斷對某個任務的關注的最長時間
(以上均只給出了部分感知和認知功能)
由此可見,
轉場屬于“對意外事件的視覺運動",時間在1s左右比較合適。
toast提示作為一種信息展示,需要被用戶注意到,時間在1s~3s內合適。
綁定流程屬于一個單位任務,要盡量在10s內解決,否則用戶就會覺得太復雜。
看來在實際的交互設計工作中,為了符合用戶對于時間的感知,我們也是有必要有這個意識去標注某些情境的響應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