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成立于1991年,1992年獲批國家級的高新區,現有全日制中小學16所,在校生1.6萬人,教職工1600人,2017年群眾教育的滿意度達到99.23%,教育綜合督導連續四年位居濰坊市區、市屬開發區9區第一。近年來,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本著“協調、創新、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為突破口,為全區教育改革發展搭建起無邊界服務平臺,有力地撬動了教育深層次變革,使區域教育進入了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
互聯網+保障,完善泛在的信息化應用環境
教育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發展,基礎支撐能力建設必須優先保障。
五年來,濰坊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立足根本,超前思維,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全區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并組織實施了教育信息化發展兩個三年行動計劃,以補齊設施短板為切入點,先后投入2億多元用于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設備的購置、更新和維護,全區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得到全面加強,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泛在的教育信息化基礎應用環境日益完善。
? ? 截至目前,全區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了100%,實現了學校寬帶網絡及無線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深化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班班通”,推動多媒體教學平臺、移動學習終端等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進班級,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到100%,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室達到481口,多功能一體機教室達到182口,學生用電腦達到2140臺,教師用電腦實現了人手一臺;自動錄播教室、智慧教室、創客教室走進校園,全區共建成全自動錄播教室16口、創客教室50口,實現了錄播教室和創客教室的全覆蓋;實施智慧數字校園建設工程,扎實推進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推動教學資源共享和教學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教學管理更加開放透明,家校互動更加迅捷暢通。
互聯網+課堂,推進區域間教育“供給側”改革
近幾年來,濰坊高新區總體上實現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但隨著高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層次人才急劇聚集,學生及其家長對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泛在化的教育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師資不均衡導致的學校之間的微小差異也依然存在。如何最大限度的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及泛在教育服務的渴求,消除學校間因師資不均衡帶來的教育質量不均衡,成了考驗高新教育人的一道難題。
經過認真思考和研究,該區把目光投向了信息化,投向了互聯網,決心以“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新模式,通過“cctalk”平臺在全區大規模開展交互式網絡云課堂建設,推動區內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教師服務屬性精細化的萃取和在線流轉,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的在線教育服務供給,增強全區學生的實際獲得感。
為推動這項工作,該區與上海滬江簽訂了合作計劃,制定并印發了《關于開展交互式網絡云課堂建設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意見》,面向全區中小學推廣普及“cctalk”應用。該區以優秀骨干教師為核心,以有能力、有愛心、愿奉獻的青年志愿者教師為補充,遴選建立起了一支500多人的網絡云課堂建設“金種子”教師隊伍,大規模組織開展了基于網絡直播形式的系列化培訓,建立健全了激勵推進機制,加速了全區交互式網絡云課堂建設發展。這些由“金種子”教師研發的網絡直播課程讓學習變得更簡單、更快樂、更公平。現在,不管是周一到周五的晚上,還是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全區學生只要想學習、愿學習,隨時都能到公益網絡云課堂中學習。
網絡直播課堂建設,高新區東方學校勇于擔當率先嘗試。2017年暑假開學后,該校便規劃設立了網絡直播室,組織骨干團隊精心研發了《經典晨誦》《翰墨書法》《玩轉數獨》《最美朗讀者》等四個系列網絡直播課程,《經典晨誦》每天早上20分鐘,《翰墨書法》《玩轉數獨》《最美朗讀者》在每周日晚上進行,學生個性選擇、自愿參加。迄今為止,該校開發的四個系列網絡直播課程已在cctalk平臺直播近百節,參與直播學習的學生總數達到了3萬多人次,課程回看總數達到了10萬多次,其中最多的一節課有1100多名學生同時在線參與學習,累計播放次數達到了2000多次。二年級五班張鑫怡的爸爸在陪同孩子參加了學校開設的《玩轉數獨》網絡直播課的學習后高興地說:“數獨網絡直播課程讓孩子徹底愛上了數學,每個周末都會按時守候在電腦前等待直播的開始,不但如此,我也喜歡上了這門課程,和孩子一起跟老師在網上學習,這種方式真有意思”。一年級十班徐一鳴媽媽談起這事也是贊不絕口:“在參加網絡直播學習的過程中,孩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互動,對數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學習形式真的很不錯”。
2018年寒假,該校為了豐富學生寒假生活,建立了“眼底世界、心上東方”網絡社團,開設了“翰墨書法”“蘊潤朗讀”“寒假掠影”“眼底世界”“心上東方”“光榮榜”等欄目,學生每天將自己的寒假生活曬到社團里,與同學互動評論,整個社團成員達到1500余人 ,總帖量62194個 ,日總帖量高達3265個,日簽到量最高552次,日回帖量最好3140個。同時,該校寒假期間還堅持每天開展“小網師”直播活動,涵蓋小小朗讀者陪伴閱讀、“眼底世界、心上東方”榜上小明星公布等63個內容,直播次數21次。借力網絡直播和網絡社團活動,同學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寒假,養成了自主學習與閱讀的好習慣,同學們人人爭當“小網師”,成為東方學校的一道亮麗風景。
東方學校取得矚目成效,全區中小學跟隨其后,今年全部開通了形式不一、內容各異的網絡直播課堂,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利用網絡云課堂,大觀學校實現了課后延時服務課程對學生的全覆蓋;東明學校實現了對學生課后作業的精準在線輔導;遠達學校實現了學生的自適應學習,等等。豐富多彩的網絡直播課在極大的滿足學生及其家長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泛在教育需求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著師生的教與學,擴大了優質教師資源的影響范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間教育愈加優質均衡發展。
4月20日,受上海滬江互加計劃的委托,該區高新實驗學校的網絡直播課《風箏》面向全國近千所美麗鄉村小學開播,也把高新區先進的教學方式和博大的公益教育情懷播傳到全國各地。
互聯網+教學,加速學校教育教學模式變革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近幾年,高新區一直堅持用技術增強學習的理念,致力于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研究和應用創新,大力發展基于“移動互聯網+教學”的智慧課堂,促進移動終端、教學軟件和優質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構建起了學科教學、教研、創新一體化新格局,形成了“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局面,促進了全區學校教育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高新區東明學校,是一所9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3500多人,教師320人。該校自2015年9月開始實施基于平板電腦教學的智慧課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段九環節”自主教學新模式,學生通過平板登陸網絡平臺在線觀看微課、完成測試題、在線交流討論,線下與同學合作學習,獲得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實現OTO(即Online To Offline)混合式學習。該校這種基于信息化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教研、教學及學生學習流程的深度變革,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顯著增強,學校的教學質量實現了連年攀升,育人成效更加突顯。
在高新區教育局的大力推動下,該區的北海學校、鳳凰學校、大觀學校、實驗學校、遠達學校等學校也積極開展基于信息化應用的智慧課堂研究,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習,構建新型高效的教學方式。截至目前,該區已有7所學校已經開展或正在試點智慧課堂,全區智慧課堂發展到30多個,學生用平板電腦1500多臺,涉及新東方、睿易、科大訊飛等多個品牌。
在濰坊市組織實施的“互聯網+示范校”創建工程中,該區學校全部創建為“互聯網+示范校”。
互聯網+教師,趟出教師教育創新行動新路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談到教師隊伍時說:“教師是教育工作基礎的基礎、制高點的制高點、根本的根本”。近期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更是把“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作為了十項措施之一。
那么,在常態的教師培訓中,該如何關注教師的個體差異?如何培養教師的實踐智慧,幫助他們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如何超越個體成長,以學校與區域的發展為格局設計教師學習?
今年以來,濰坊高新區充分發揮互聯網優質、開放、個性、創新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讓教師培訓與“互聯網+”親密牽手,趟出了一條教師教育創新行動的新路徑。
高新區利用“互聯網+”的自適應推送功能,先后將北師大鄉村教師社會支持計劃、全國統整項目課程教師培養計劃、南京教育裝備直通車、上海嘉學院、王玨微課設計制作、教師信息化五項修煉、浙江小學科學網絡研修、全國吾愛綜合化課程培養計劃等公益網絡直播課程鏈接進學校,推送給教師,教師可以在網上科學理性地選擇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不僅如此,該區今年還把這種基于“互聯網+線上授課”的教師教育模式引入到全區教育工作會、寒假教師培訓、游戲化教學培訓、基于目標的教學設計培訓、中小學教師知識教學與媒體表達能力培訓等活動中,現場學習、線上學習、混合式研修多種形式并舉,參與網上實時學習的教師數突破了5000人,課程回看量達到了10000多次,有效解決了教師工學矛盾問題,實現了教師碎片化學習時間的最大化利用。同時,該區還充分發揮本區教育領軍人才、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等名優師作用,組織他們積極開發本土網絡教師教育課程,形成了具有系統化、個性化、精準化、特色化的高新教師培訓網絡課程體系,該區教師也由此進入了特長化、學術化、系列化、分享化的發展新階段。
該區教育局副局長路吉民說:“這種基于互聯網的直播培訓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可以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任何終端設備進行泛在的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培訓內容從標準化的課程轉型為菜單式的課程,賦予了教師更多的選擇權,為共建共享、自由自主的成長模式構建了基礎。”
互聯網+平臺,推動教育治理流程深刻變革
為推動教育治理深刻變革,濰坊高新區引入“互聯網+教育平臺”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持系統,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和普及應用,助力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實現了信息化對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務流程優化再造的深刻變革。
招生工作是教育領域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事關教育公平和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全國各地因“入學難”“擇校”“擇班”“擇師”等導致家長為孩子入學徹夜排隊報名的報導屢見不鮮,家長苦不堪言,社會負面影響極大。由于濰坊高新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區內大中型企業眾多,常駐人口和流動人口急劇增加,適齡入學兒童數量也隨之快速增長,每年招生季,新生的入學報名就成了廣大群眾最關注的的熱點問題。
為回應社會關切,切實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中存在的各種亂象,依法依規保障學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濰坊高新區在全省率先研發出了義務教育招生綜合服務平臺,通過設置通知公告欄目和開發自動分班、均衡編班、入學結果反饋、自動生成入學通知書等功能,精準解決義務教育學校招生難題。
在以往,適齡兒童入學報名時,家長要先到相關學校查看報名要求,再帶齊相關證件到報名現場進行登記、審核,最后再到學校查看結果公示、領取入學通知書。而現在,家長可以足不出戶,用電腦或智能手機登陸高新招生平臺,就能完成查看新生報名相關要求、上傳證件材料、查詢錄取結果、打印電子入學通知書等所有程序,真正實現了招生報名“零跑腿”一站式解決。
據了解,高新區研發的招生平臺還實現了與公安、國土、房管等部門數據的互聯互通,多部門聯合對學生家長上傳的戶籍、房產等信息進行自動比對和審驗,極大的提高了招生信息審核的精準性和高效性,減輕了招生學校負擔,提高了招生工作效率。
不僅招生問題得到解決,濰坊高新區還主動適應網絡時代要求,放下身段,轉變職能,借助互聯網優勢解決傳統教育治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問題。該區借助濰坊市統一的教育督導評估信息系統,把涉及教育投入、條件、師資、改革、穩定等20項指標全部納入互聯網督導系統,各種數據進行網上上傳、審核、公示,強化過程性調度,實現網上督導。同時,該區還將國家、省、市督學政策法規、學校分布、督學機構設置等信息及時發布更新,利用系統中的督導報告、圖片資料上傳等功能,實現自動分類,方便查詢共享。此外,高新區教育局還利用教育督導評估信息系統中的“調查公示系統”,將督學或其他各種教育類調查公示項目面向全區教職工開展公示和問卷,有效加大了教育督導工作的過程公開和結果公示力度,讓全區廣大校長、教師等督導結果利益相關方,更加廣泛地參與到教育督導工作中來,形成了暢通便利的監督渠道,保證了督導指標工作任務的落實和督導結果的客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