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一種偏執的“迷信”:鄭重其事說完告別,就沒機會再見了。
這也是我為什么特別喜歡梁實秋的一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都去接你。
電影《愛樂之城》里有這么一個告別片段:女主人公獲得一個難得一遇的機會,要去大洋彼岸追求她的夢想了。
于是男主人公,在他和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和她一起逛了他們當初互相產生好感的那個公園。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是他們接下去的那段對話——
男:看看這景致……
女:我看過更美的。
男:糟透了。
女:對啊。
然后女主人公愣了一下,說:我從沒在早上來過這里。
所有的欲言又止,都在那句“我從沒在早上來過這公園”里。
在那個恍惚的愣神里,她突然前所未有地意識到:這也許是他們最后一次見面了,這應該是他們最后一次在那個公園,那樣坐著一起說話了,美或者不美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對面坐著她即將告別的人,她愛的人。
《愛樂之城》是一個講述夢想成真的電影嗎?是的。
但它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于:最深的心事,和最深情的告別,都藏在那最平淡的細節里。
最后這里,想用這段話來收尾(這是我5月12號那天發的一條便簽,那天我認識的一個“夢”離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實中很多時候,你我根本連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那個人”就如同一轉眼就消失不見的貓,在墻的轉角,留下一輩子的懸念未決。
那我們能做什么呢。
只能祝ta幸福,
也祝ta枯萎不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