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穿新衣”正確嗎?知識付費時代即將到來
by王棋
近期,一篇爆款文章《甘柴劣火》迅速走紅網絡。而圍繞著這篇文章的討論內容卻不是文章內容,而是作者是否涉嫌洗稿。
1月11日15:18,財新網發布《甘肅武威原“火書記”被雙開 曾制造抓記者事件》。同天,微信公眾號“呦呦鹿鳴”發布文章《甘柴劣火》。而財新網撰寫這篇報道的記者就在朋友圈發布《甘柴劣火》洗稿的觀點。
大眾圍繞這一事件討論,討論的無非一個問題:新聞的版權邊界。
這讓人很難理解,新聞一開始就面對的就是受眾,并且它還需要盡可能地去吸引足夠多的受眾,需要大量的轉發和瀏覽量,那么新聞還有版權嗎?
肯定是有的。
新聞作為一種信息,背后需要記者去采集制作和編排,是記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成果。
那如何去平衡受眾與媒體之間的利益和關系呢?
很多自媒體和傳統媒體提出的觀點是讓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合作,各司其職。傳統媒體負責采寫,而自媒體負責舊聞改寫引流,吸引受眾。
這種做法當然也有可取之處。但這只提到了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卻沒有從受眾處下手解決。
受眾是具有分層性的,也就是區分度。在考試當中我們會用成績分段區分低分學生和高分學生,而在媒體中我們同樣可以區分受眾。這里的區分不是指某個領域的區分,而是指縱向的,按照受眾的文化層次水平進行區分。大多數的受眾閱讀瀏覽新聞只會進行粗淺的了解,而對其中的詳細內容沒有興趣,而文化水平層次較高或對這件事感興趣的受眾則會想要深入了解整個事件,了解真相。媒體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用付費作為一個區分標準。
在區分過后,媒體可以憑自己的信息內容獲利,并且會留住一批忠實的用戶。而媒體憑借自己的信息內容獲利也正契合了如今越來越重視版權意識和知識付費的趨勢。也許這一點也正能推動知識付費時代的快速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