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關于金融的書,比較通俗,再次勾起了我對金融的興趣,于是想搞清楚一些之前一知半解的概念,所以,我就先找了一個書中對我感官沖擊最大的概念,做了一點點研究,得到的結果并不讓人開心,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失望,這個概念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基本概念
其實我們對CPI的概念并不陌生,我們經常會在各種媒體聽到這個名詞:某月CPI同比上漲了xxx%,諸如此類。我們也大概了解這個指數代表的意義,表示居民的消費水平,如果CPI上漲,說明物價上漲了,反之則說明物價下降了。
CPI是一個固定權重的指數,也叫拉斯拜爾指數(Laspeyres Index),即以基期消費量加權來計算總指數,由德國統計學家拉斯拜爾1864年提出。選定基期,價格指數設定為100。當基期年份變化時,當前年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要相應調整。那么它是怎么計算的呢,這里舉個例子就清楚了。
比如,我們規定:
衣食住行各占比40%、30%、20%、10%
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計算
衣×40%+食×30%+住×20%+行×10%=10000元
那么這個10000元,就是你全年衣食住行的加權總消費,我們把這個10000元看作是基數,那么2015年的CPI就是100;2016年的時候,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來11000元,那么,2016年的CPI就是11000÷10000×100=110。
這個例子里,2015年稱作是基期,2016年就是當期。上面的例子計算的是年度CPI,如果把年度消費換作月消費,那算出來的就是月CPI,以此類推。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CPI是個相對值的概念,它是會變動的。其實,它本應該恒定在一個穩定的值。這個值在宏觀上看有多穩定呢?就像你擲無數次硬幣,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的這個50%一樣穩定。至于為什么我們熟知的CPI似乎一直在持續上漲呢,這里就不再展開說了(原因其實還是挺絕望的)。
國家統計局規定,各個消費所占的權重是根據對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的消費項目調查來確定的,每兩年修正一次,以保證與實際情況相符。而每種項目的消費價值怎么確定呢,那就需要國家統計人員定期地、實地地調查市場上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了,采用抽樣調查方法,直接派人到調查網點采集原始價格。數據來源于全國 31個省(區、市) 500個市縣、 8.3萬余家價格調查點,包括商場(店)、超市、農貿市場、服務網點和互聯網電商等。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感覺這個CPI的計算方式挺合理呀,考慮周詳,不偏不倚,客觀真實,絕對是業界良心啊。并且,不只是中國的CPI是這么計算的,國際上其他國家,包括世界老大美國,計算CPI都是這樣的思路。
CPI計算是否真的合理
現在重點來了,既然CPI這么客觀公正,為什么有不少人吐槽中國的CPI數據不符實呢;物價總在飛漲,為什么CPI并不高呢。那么,中國的CPI到底是否符實呢,如果不符實,那出入是大是小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CPI統計了哪些消費
我們拿世界老大美國作對比,根據最新的數據(2017年),美國CPI包括食品和飲料、住宅,服裝,交通,醫藥健康,娛樂,教育交流,其他商品及服務等八個大項(而不是現在我國國內各個百科所顯示的七個大項),超過200個基礎分類。
我國CPI涵蓋了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和找到的某些數據有沖突,不過大致相符)、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
從涵蓋領域方面來說,中國CPI和美國CPI不分伯仲(事實上,美國對基本分類下的小項,劃分得更細,不過這個不是重點)。
CPI都有什么類別
就CPI指標的分類來說,美國針對不同的人群或范圍,有不同的計算指標,比如有CPI-U,CPI-W,Core-CPI等等,各有其指導意義。
- CPI-W(CPI for Urban Wage Earners and Clerical Workers)是針對城鎮有工資收入人員的CPI指標,涵蓋了美國32%的人群(1990年的數據,現在應該比這個高);
- CPI-U在CPI-W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專業人士、管理者、技術工人、個體經 營者、短期臨時工、失業者、退休人員和其他不屬于勞動力人口的人群, 人口覆蓋率提高到了87%;
- Core-CPI是除去了食品和能源等變動較大的大類之后計算的CPI;
- 當然,不只是我列舉的這幾類,還有好多指標,比如甚至還有專門為老年人(Ederly)計算的CPI-E。
再來看中國,有城市CPI和農村CPI,但是沒有核心CPI。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做的不如美國全面,但是還算是差強人意吧。
CPI各大項占比
再來看各大項的所占權重,這里才是重頭戲,咱們同樣對比美國。美國CPI權重是變動的,但是總體來看幅度不大。每年末,根據美國勞工部的年度消費者支出調查,CPI籃子組合都會進行調整;同時,勞工部會根據固定組合中各分項的相對價格變化來調整權重。并且,美國CPI權重值與變動是完全公開的,在美國勞工統計局官網都可以查到。
在中國CPI各項所占權重也是變動的,但是各項權重和美國相差甚遠。并且,中國CPI計算權重值與變動不公開,除了國家統計局,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數字,我們只能夠通過各項消費的漲幅和整體CPI的漲幅來做推斷。在我查資料的時候,我甚至找到了一個新聞,13歲北京神童研究CPI權重變化高考成績理科698分,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個新聞我很想笑。
最近幾年,中美CPI權重變化都不大。通過以下數據,我們來詳細看一下中美CPI八大項權重:
中國(2012年)
食品34%
服裝9%
居住13%
交通和通信10%
教育和娛樂14%
醫療保健10%
煙酒及用品4%
家庭設備及維修6%
美國(2016年)
食品飲料14.606%
居住40.891%
服裝3.245%
交通17.232%
醫療保健8.041%
娛樂5.777%
教育與交流7.112%
其他用品和服務3.096%
可以看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國消費者支出占前三大項的分別是食品34%,教育和娛樂14%,居住13%。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美國消費者支出占前三大項分別是居住40.9%,交通17.2%,食品飲料14.6%。
是不是看出來問題了?
**壓死中國人民的住房,居然只占比13%!
難死中國人民的醫療和教育,居然合計只占比不到24%(這個數值里還有娛樂)!
這三座讓中國人民喘不過氣來的大山,總占比不到37%,甚至趕不上美國住房一項的占比! **
而只占生活開支比較小的食品,卻占了34%之多,難道國家統計局是感覺中國的吃貨比較多嗎?
現在總算是明白,為什么中國的CPI被稱作是“豬肉CPI”了吧,豬肉價格上漲,CPI就漲;豬肉價格下跌,CPI就下降,是因為食品的占比實在太大了。
你可能說,這不是忽悠人嗎,中國的居住消費怎么可能只占13%呢,看看各地的房價,一輩子不吃不喝才能買套房,有人也做過計算,整個北京地皮的價格(注意,不是商品房的價格,只是政府賣地的地價)已經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房地產了,如此高的房價,中國CPI住房占比至少應該是80%才對。
對此,國家統計局在官網做了解釋:
國際上公認CPI具有三大用途,即通貨膨脹指標、國民經濟核算以及支付的調整。從專業上講商品房價格不納入CPI統計與CPI的第一、二個用途是相關的。
世界各國統計機構所采用的“國際慣例”,這個國際慣例也就是國際各國CPI統計同行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則,在93SNA(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薦的世界各國統計機構遵循的一般性原則)第十章資本賬戶的資本形成總額中指出:住宅按新的或現存的有形固定資產來處置。為此,CPI的統計口徑必須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類相一致,而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分類,商品房購買屬于投資范疇。而CPI關注的是消費,因此,CPI只能反映與居民即期消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動,不必要也不可能反映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類價格的變動。且如果將商品房價格變動納入CPI的統計中,我國的CPI與世界其他各國的CPI就不可比了。一個即能反映資產價格變動,又能反映消費品價格變動的指數,這樣的指數不叫CPI!即使編制出來,也因其涵義不清晰而無法為國民經濟核算使用。
概括大意就是,按照國際慣例,住房屬于資產,不應統計進CPI,不然咱們和國際就不接軌了。乍一看,是沒有什么錯,國際上確實也是這么算的,美國也是這么算的。但是為什么美國CPI中居住的權重那么高呢?這就得說到另外一個名字,叫做OER。
OER全稱是Owners’ Equivalent Rent,所有者等價房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即使你買了房子,咱們也得把你這個支出統計出來。怎么統計呢,很簡單,你只需要問自己,如果你自己租你的這套房子,你會出多少租金,這個租金就是你的OER。這樣處理顯然是合理的,相當于將你的買房費用均攤了下來,并且,在租金比房價便宜的中國,即使我們也這么算,CPI也是占了便宜的。
美國CPI中住房,計算了OER,并且占比不小,24.433%,放在北京,三四環的一套三居室,一個月的開支就相當于多花1萬塊,好嗎。
現在在回頭看中國CPI,中國CPI中的住房一項,完全沒有計算OER。將住房這一項比重降低不說,還在住房消費的內容上偷工減料,最后再故作托詞道“一個即能反映資產價格變動,又能反映消費品價格變動的指數,這樣的指數不叫CPI!”,這樣的CPI計算方式如果能表示消費水平的變化,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么,
中國CPI中的住房消費都包括哪些呢
對中國的住房大項,國家統計局也做了官方解釋:
事實上CPI已經 反映了居住消費價格的變動。不將商品房(資產)價格變動納入CPI統計范疇,不代表CPI 不反映居住類(消費)價格的變化情況。CPI中居住類價格的變化是通過四個類別來反映的:1、建房和裝修材料,主要是磚瓦灰砂石、水泥、化工原料等。2、租房,主要是公房及私房房租的變化。3、自有住房,主要是房屋貸款利率、物業費的變化情況。這里需指出的是,目前國外一些國家就是通過住房貸款利率變化來反映自有住房的價格變化(理論依據是:自有住房不管是貸款支付的還是自有儲蓄支付的都是以購房資金形式存在的,即你自己的住宅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而購房資金的價格就是貸款利率,因此房屋貸款利率的變化也就反映了自有住房的價格變化)。4、水、電、燃料的價格變化。
好家伙!你想想,對于一個花了300萬在北京買了40平米精裝loft的人來說,他在花了半輩子的積蓄買房之后,后大半輩子的住房開支就只需要計算物業水電燃氣費了。你說,不對,你看第3條,貸款還得算進去呢。朋友,請看清楚,人家說的是“購房資金的價格就是貸款利率”,“通過住房貸款利率變化來反映自有住房的價格變化”,意思是說,我統計的CPI中的住房消費和房屋貸款利率是掛鉤的,而房屋貸款利率和你買房花的錢是掛鉤的,所以,我的住房CPI其實是能夠反應你買房花銷的高低的。
舉個有些牽強的例子,領會精神即可:
你和你的一個高富帥朋友都把錢放在余額寶里。
咱們這里定義一個富裕指數(也就是CPI中的住房),它和余額寶收益率(也就是房屋貸款利率)相關。
你存了100塊,你的高富帥朋友存了100000000000塊(別數幾個0了,我也沒數,總之就是很多錢)。
一開始,收益率是1%,后來漲到了10%(房屋貸款利率高了),現在余額寶官方發公告了,大喜訊,富裕指數變高了(CPI中的住房變高了),表示大家都變富裕了(你買房的開銷變高了),其實你還是個窮逼。
后來收益率跌到了0.1%,余額寶官方說,大事不好,富裕指數變低了(CPI中的住房低了),大家都成窮逼了(買房的開銷變低了),其實你的高富帥朋友還是高富帥。
你就存了100塊錢,你會在乎一年收益1塊錢和1毛錢的區別嗎?買房實際的花費,其實就是絕對值的概念,房價的高低是100和100000000000的區別,不是1%和10%、0.1%的區別。
所以,國家統計局的官方解釋,這不是扯了一個犢子啊,這完全是把全局所有的犢子都扯出來了啊!好壯觀!
把住房考慮進來的CPI會有什么變化呢
咱們再看看,如果咱們如果按照美國OER占比24%來計算上中國的房價,中國的CPI會有什么變化。假設中國人均居住面積不變(實際是變的)來算,住房消費的漲幅就相當于是住宅商品房單價的漲幅了。
咱們以00年到09年的數據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00年住宅商品房的平均售價是1948元,09年是4459元,九年漲到2.3倍,平均每年漲了9.6%,會為CPI增幅提供2.6個點。當CPI漲幅超過3,就可以認定是通貨膨脹,當超過5,那就是嚴重通貨膨脹。單單住宅商品房的售價這一項,就差不多可以認定中國是通貨膨脹了,再加上其他各式開銷,再考慮08年經濟危機的房價下跌的影響,中國一直在嚴重地通貨膨脹。
總結
中國CPI的權重分配、數據統計,完全沒有體現出來CPI的初衷。
也有人說了,中國CPI體現的是趨勢,不是數值,如果真的這樣的目的,計算精確些不是更好嗎,漲3個點和漲100個點完全是天壤之別。
也有人說,CPI權重是在改變的,以后隨著房價上漲,這個比例是會增大的,食品的占比也會下降。相信會出現這樣的改變,不過,即時權重變了,也得進一步改變住房消費的統計,如果不把OER或者類似的概念引入進來,住房占比再大,也會因為絕對值不符實而導致CPI不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