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月27日,距離春節還有一周,想必大家都早已心在曹營身在漢了吧,但還有一幫人,對,沒錯就是我們這幫未婚的大齡青年們焦慮的日子也開始到來了,一想到回家被催婚、紅包、還有各種風俗……
種種種種忽然就感覺回趟家可能會比上班打卡還累,哈哈,有點夸張哈,但我覺得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而且呀作為成年人我們都該學著讓家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變得更開心,變得更溫暖,所以要先讓自己的心態放平和,與家人一起熱熱鬧鬧的過個團圓年。
也因此有了這篇文章,就是幫助大家如何應對在過年假期期間的焦慮癥,這是我上周五在007不心理就出局里聽的課程,現將復盤總結寫下來,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先介紹一下授課的老師,她叫戎蓉,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
曾經的培訓經歷:
1、中國–挪威精神動力學心理治療連續培訓項目(高級組)(2018-2021)
2、中國–英國精神分析取向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連續培訓項目(2017-2019)
3、曾奇峰精神分析連續培訓(2016-2017)
4、曾奇峰動力學取向心理咨詢實操技術連續培訓項目(2016-2017)
多次參加人本主義、沙盤游戲咨詢、催眠心理治療、薩提亞家庭治療等工作坊。
持續進行個人體驗和對個案進行督導。
好了,我們現在進入正題,我按照分享過程中的流程將它分為各個小節,大家看的時候也會比較明了。
一、什么是過年焦慮
大多數人在臨近過年時很多人可能會感到煩躁,疲憊,情緒低落,甚至還會表現出一些失眠,心悸,頭疼,這樣一系列的身體癥狀,由于都和過年有關,所以把它們叫做過年焦慮。
二、為什么要重視過年焦慮
關于過年有這樣一個統計,有高達89%的人對過年的期待下降,覺得過年不好玩、累、煩躁,大概只有11%的人,他們對于過年比較期待,認為過年還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所以說對于過年的焦慮,已經成為一個讓我們不得不去重視的話題。
三、理清過年五大焦慮及其根源
有個網站,統計了過年焦慮的排行榜,排名前五的分別是:
1、催婚、催孩
就是說有很多年輕人,平常不覺得結婚是頭等大事,可是一到過年,就感覺這個年齡不結婚就跟犯罪了一樣,什么獨立自由在七大姑八大姨眼里覺得都是不懂事,他們只會說到什么年齡做什么事……
這里有提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應對中國式焦慮的講座里說的一個故事:說有一位媽媽對女兒說,你就結個婚吧,哪怕結了再離都行,這樣我也完成任務了~
我當時聽完都驚呆了好么,感覺女兒的幸福在這位媽媽的眼里就只是個任務啊~
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頭疼的點在哪里,可能并不僅僅在于自己還沒有結婚,或者還沒有生娃。
頭疼的點在于自己的婚姻和自己的生育問題,在父母眼里成了一件任務,而父母似乎只想讓我們完成任務。
至于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壓力,我們的傷心,我們的焦慮,似乎他們是沒有特別的考慮進去,真的讓人郁悶。
2、來自親戚的過度關心
這是統計中排名第二的過年焦慮,好不容易躲過父母這一關,善良熱情的七大姑八大姨開始登場,有些攀比的同學聚會我們大不了不去,但是面見親戚可能是躲不掉的事情。
過年和親戚聊天兒,有時候真是大寫的尷尬,有很多親戚一年也見不了幾面,見了就想關心你,考試考的怎么樣,工作找的怎么樣,買房了嗎,有沒有女男/朋友啊,一個月掙多少錢呀……
關鍵是很多親戚,他問完之后還會評價:你怎么還沒有找到工作呀,你為什么不結婚呀,沒人喜歡么,還是眼光太高了呀,真的會問到懷疑人生。
這種問題看起來是一種關心,還讓人挺不好拒絕的,但實際上不管是不是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說是不是已經找到女朋友,是不是掙到很多錢,這些問題都有一種被打探,被評價的感覺,讓人不太舒服,這一點才是讓我們焦慮的根本原因。
3、高額的應酬成本
排在第三位的是高額的應酬成本,比如過年走親戚,去長輩家總不能什么也不拿吧,孝敬老人,拜訪親戚,有些朋友已經有了晚輩了,所以見面還得給壓歲錢,平時在外地工作的除了來回路費,在過年時與同學朋友小聚也會產生很多花銷。
在我們的中國文化里,面子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實際上這也是人之常情,因為人們都希望能在周圍人面前展現自己好的一面。
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在我們的文化里這方面似乎被過度演繹了,也因此大多數人會犧牲一點兒里子,去維護一個更好的面子,雖然這樣做看上去更好一些,但同時也會非常累。
4、讓自己難受,卻又不得不遵守的風俗
有一些夫妻雙方的老家不在同一個地方,有的甚至相距千里,那男女雙方都有父母及各自的老家,都想回家過年孝順父母,那怎么辦,畢竟現在也講究男女平等,那這就是一個蠻大的矛盾。
還有各個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他們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與我們現代的觀念大有不同,所以回老家有時候可能會壓抑。
比如有的地方過年就是天天喝酒抽煙、熬夜、打麻將,過個年比上班還累,你不遵守還不行,你說你自己睡覺吧,大家還不讓。
有的地方比較守舊,過年一定要全家人輪流向長輩磕頭,有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城市,會對磕頭這件事情覺得不能接受。
還有一些在男女平等的環境下長大的女性也不能接受,回到丈夫老家,發現辛辛苦苦做了一家人的飯,卻不允許上桌,只能在廚房吃……
不同風俗習慣的這種碰撞和沖突,傳統與現代觀念的沖突,男女雙方不同過年觀念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匯聚在一起,真的是讓人非常非常的疲憊、矛盾和焦慮。
5、來自父母的嫌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過年好不容易回趟家,剛到家的幾天,爸媽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每天睡到自然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躺在床上躺到四肢退化。
但是過不了一兩天,父母就開始各種嫌棄,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機,也不知道幫著干家務,你你房間亂的也不知道收拾收拾,過年了也不打掃打掃……
本來我們都高高興興地回家,想享受親人之間的愛和親密感,但父母有時候特別愛幫著我們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比如:你看你又長了一歲,但怎么就沒長進呢,你看誰誰家的女兒都給她媽買房了,要不就有的父母直接說,過年衣服怎么買了一藍色的,一點兒也不喜慶,這個發型真難看……
可能我們回不回家會被很重視,我們有什么成就會很被重視,我們吃多吃少也會被重視,但是我們開不開心呢,常常不被重視,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回了家,卻只是刷手機就感到傷心,然后網上也有很多人在呼吁說:回了家要少玩兒手機,多陪陪父母。
但是我們也看到就是很多實際情況中,當孩子試圖放下手機跟父母說幾句心里話的時候,要么就是不被理解,要么就是被懟到懷疑人生。
網上有個視頻,就是父母對孩子極度的貶低,一個父親進了孩子的房間后說,哎呀,你看看你的房間比豬窩還惡心,然后就出現我們流行的那個評價:嗯,一看就是親生父母。
雖說大家的語氣很調侃,但不得不說,這確實反應了一個普遍情況,就是很多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反而會肆意地向孩子發泄他們的情緒,讓孩子滿足他們的需求。
所以過年是一個很熱鬧但是又很孤獨的時候,大家歡聚一堂,很多人圍在你的身邊,但是不一定有人能夠走進你的內心,很多年輕人回到家里需要犧牲自己的感受,來去承擔父母的情緒,所以過年讓很多人感到疲憊,而不是溫暖和輕松。
四、如何應對焦慮
1、接納現實中的不完美,同時去感受好的部分
很多人辛辛苦苦奔波了一年,在心理上其實會對過年有一些期待,不得不說,我們有的時候確實會在心理上對某一些事物產生一種基于現實但又高于現實的一些情感。
比如一個人如果他嘗盡了人情冷暖,那么他很可能希望回到家時能感受到一些無條件的溫暖親情。
有的人也許平常工作特別忙,幾乎全年無休,他對過年的期望可能是觸底的,就想放松一下自己。
也許有的人平時忙于應酬,過年時就想過一些簡單的生活,歇一歇。有一些簡單的人際關系,過一些想過的生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但是也許我們更需要一些現實的心態去面對過年這件事情。
就是我們回到老家,我們不能讓所有人價值觀和我們一樣,我們的生存環境不一樣,文化背景有差異,父母和親戚,對我們的婚姻大事的窺探和關心都想進行直接干預。
那同時我們也不可能讓一個不太善于理解你感受的父母突然開始理解你,如果父母一直都是我們文化中很傳統的那種權威形象的話,他們就是會不顧我們的感受,命令我們尊重他們的要求。
如果父母的觀念和圈子就是比較保守的,他們也不可能突然變得那么前衛,他們就是不能接受我們染了一個藍色的頭發,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到痛苦。
也許我們厭倦了人人與人之間的一些虛偽,但是他們就是那么好面子,我們也真的沒有什么辦法。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不僅僅來源于環境,還在于我們怎么看待環境,如果環境讓我們很難受,我們往往傾向于抗拒。傾向于對這個環境感到憤怒,我們會試圖去攻擊或者改變環境,或者是逃離環境。
比如有的人過年就不回家,這就是逃離環境,但是也許我們還有另外的一種辦法,就是接納很糟糕的部分。
這個接納不是說我們要認為它是好的。而是我們知道他是不好的,但這就是它固有的一部分。
春節里的一些人,一些事兒,會讓我們很焦慮,但這些就是春節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現實一點兒,說它就不是完美的。
父母不是完美的,風俗不是完美的,就像我們自己也不是完美的,我們都渴望一個喜慶的,祥和的,充滿溫情的春節,但是世界上就是沒有這么完美的事情,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春節就有親情。就一定會有矛盾發生。
我們會永遠和不完美的甚至糟糕的部分共存,也許接納這一點很難,但如果我們最終能夠做到的話,它可以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平衡。
就是我們在接納不完美的部分的時候,當然也會經歷一些好的部分,我們都是一個成熟的人,就不會用分裂的眼光來看待事情。
也許被催婚了,但媽媽也會努力做我們愛吃的,也許那個打探你的親戚,也會在我們包餃子的時候過來幫幫手,或者提供一些生活的小常識,所以說呢,發現好的部分,同時接納不好的部分的存在,我們會感覺好很多。
2、理解他人背后的情感,避免陷入情緒的漩渦
就是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他人背后的情感和觀念,比如在我們的文化里人和人之間是不太有明確邊界的,尤其是父母子女關系。
一說到這個父母子女關系,我們就很容易談到一個邊界的問題,在我們的文化里,人和人之間就是不太有明確邊界。
很多人為此感到非常苦惱,說,哎呀,怎么辦呢,我父母就是不尊重我的邊界,我那些親戚,他們就是要打探,他們就是要突破我們的邊界,我們真的感到痛苦、厭倦、心煩,這個怎么辦呢,沒辦法。
我們曾經有過父為子綱的這種文化傳統,在這種文化下浸泡的父母他們心里早就已經根深蒂固的認為,我們的事兒就是他們的事兒,所以他們會催婚,會干涉我們的發型、衣著、工作,干涉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深深藏在他們心底的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觀念,我們想要改變他們,那太痛苦了。
其實什么樣的界限是一種好的界限呢,就像前面說的父母他們血液里就已經流淌了這種我想要參與你的一切事情的這種觀念了,我們想要改變他們,想讓他們學習我們學到的新的關于界限的知識,做到嚴守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心理界線。
但是,首先是我們正在跨越這條界限,我們在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來改變。
還有很多人說自己壓力很大,也很痛苦,需要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家人會讓他們感覺孤苦無依,父母他們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
因為理解是一種能力,一個沒有被很好地理解過的人,他是沒有能力去理解別人的,如果父母不能理解我們的感受,那么他們有很大的概率也沒有被他們的父母好好理解他們的感受,沒被允許很好地表達自己,也沒有在被理解和關心的環境中長大。
他們沒有學會這些,也不會用這些來理解我們,也許他們的出發點是關心我們,希望我們幸福,但是他們不會用一些合適的方式去表達。
還有就是親戚之間的打探,朋友之間的攀比,也許在這里面有拔高自己,貶低別人,會讓別人不舒服。
其實深入去體會一個炫耀自己或者貶低別人的人,他背后的一些情感是什么樣的呢?
其實炫耀就是一個人需要讓別人知道他很牛,為什么需要?很可能是他內心覺得自己并不好,他可能會擔心別人看不起他,所以他需要炫耀,他需要讓別人知道他自己很牛,這樣就可以防止別人看不起他。
還有比如父母的嫌棄,實際上父母的嫌棄的背后是他們希望能和我們多在一起,也許他并沒有理解到我們的感受。
但他真的希望我們多和他們說一說話,希望多傾聽他們,希望我們多跟他們說說我們的事情。而不是整天玩手機,這是他們背后的一些情感和期待。
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人或者事,一些人做了讓我們不舒服的事兒,說了讓我們不舒服話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先后退一步,理解別人背后的一些情感,那么我們看待他們的方式,就會不一樣了。
網上也有很多說懟親戚的教程,確實蠻鋒利的,但現實中誰會真的這樣做,而且在回懟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參與進了那個情感漩渦,我們雖然懟回去了,但實際上我們心里也不舒服,更何況還冒著大過年破壞關系的風險。
那這時,就需要我們能夠體會他人說這些話背后的一些復雜情感,那我們首先就不會輕易地被卷入,其次我們也會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慈悲心。
3、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明晰自己的邊界
戎蓉老師在這里介紹了一種表達方式,叫做一致性表達,什么叫一致性表達呢,一致性表達就是當別人說的話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既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維護自己的邊界,同時也不傷害別人,也不攻擊或指責別人。這樣既可以讓對方接受的同時也能夠解決問題。
一致性表達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不去評判別人,不去指責別人,而是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期望。
比如親戚說,像我們這個年紀再不生孩子就來不及了,如果我們不想談,我們可以說感謝你對我的關心,關于生孩子這件事情,我有我的安排,這樣說既確認了別人的好意,也維護了自己的邊界,一般情況下對方就不再糾纏了。
但是如果對方還是要說:我這是為你好……,那我們就可以說:你這樣不斷的勸我,我有一種被催促和被強迫的感覺,我覺得很不舒服,我們說點兒別的吧。
大家看到在這樣的對話中,我們既不攻擊對方,也不委屈自己,那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去試一試。
一致性表達的關鍵在于穩,在于勇敢,其實有時候,這樣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實要真正的做到一致性表達,或者想做到在這個親戚等人的圍攻中,保持一個非常穩定和平和的心態,真的是需要內心一些強大的力量,關于這一點呢,大家可以嘗試去練習。
以上就是我們所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我用思維導圖幫大家做個小結:
臨近新年還有一周,我在此祝福每一個人,無論回家與否,都能在新年里面得到愛,獲得認可與接納,活出自己的生命之光,這一年辛苦了,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