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一本驚人之作,它的故事劇情、背景和伏筆都構思得十分精妙。
讓我最嘆為觀止的是它的情感,十分的真實,雖然劇情常常此起彼伏、轉折不斷、曲折離奇,因為作者真正投入了情感,都并沒有荒唐、或者“堵塞”的感覺。當書中人物做出了幾乎所有情況下都不被認可、看上去荒謬、出格的行為時,我很驚訝且不解地發現我居然能理解這些行為,甚至有時是認可。
因為書中所有人物都被塑造的像一個復雜的人,讓他們的行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普通或不合常理,都符合每個人的思維、觀念、思想、心理、處境、生長環境、背景、經歷等等。例如書中,一個11歲的小男孩被救之后,在因為身份問題導致主角在保證不再放他在孤兒院后不得不毀約的情況下嘗試以刀自盡。
若只是知道這件事,的確會覺得很荒謬。但要是你知道他從很小時候起,就在孤兒院被欺負、侮辱、虐待了好幾年呢?甚至被陌生人性騷擾呢?被賣出去當一個雖物質不錯卻沒有自由、被陌生主人隨意使喚、控制的“奴隸”呢?這樣就能理解了吧。
整本書都像這樣,有著令人不解的曲折情節和背景,卻又在伏筆、人物生平經歷、心理情況、人物可被理解的情感的鋪墊下顯得理所當然。這本書真的不愧于全球一流小說的稱號。
故事內容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孩子——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阿米爾是阿富汗當地一個富有的少爺,而比他小的哈桑是他們家的一個被歧視的種族的仆人的兒子。他們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死于難產,而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后跟人跑了。這兩個孩子靠同一個奶媽長大,有著看上去美麗的友誼。
但他們畢竟是不同階層的人,阿米爾從不在外人面前跟哈桑玩,并且有時會耍弄他。這看上去也許只是他們友誼間的小小問題罷了,但當阿米爾在小巷里發現哈桑為了追回并捍衛他在比賽中打敗的那只藍風箏而被貴族家的小混混強暴時,阿米爾卻為了得到爸爸的驕傲沒有站出來保護哈桑,而是逃走了。
后來,這件事給阿米爾留下了陰影,他開始躲著、甚至用玩笑欺辱、用石榴扔哈桑。但哈桑反而努力恢復關系。終于,阿米爾萌生了一個更加邪惡的想法:設下局讓哈桑被誣陷偷東西,從而讓哈桑離開自己的家。當阿米爾的爸爸問哈桑東西是不是他偷的時候,哈桑說是他干的,并和他爸爸離開了阿米爾家。而阿米爾也知道了哈桑一直清楚他對他做了什么,只是一直為他付出。
后來,阿米爾和他的爸爸移居到了美國,他爸爸卻日漸消瘦。與此同時,在美國的阿富汗市場上,阿米爾對一位名為索拉雅的姑娘一見鐘情,并在了解到她18歲時曾跟一個男人私奔未遂后仍接受并娶了她。阿米爾的父親死后,阿米爾和索拉雅日漸親密和成功,阿米爾成為了知名小說家,卻發現妻子雖身體健康卻無法懷孕。
這時,阿米爾接到了寫作導師拉辛汗的電話,他讓阿米爾來阿富汗來找他,他有一個變成好人的機會。到了阿富汗后,阿米爾卻認識到哈桑已死,發現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他爸爸跟哈桑媽媽的孩子。拉辛汗請求阿米爾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救出來,因為自己已時日不多。阿米爾在跟原來的富人家的小混混搏斗后救出了索拉博,向他保證給他一個家,而非孤兒院,卻因證件上的問題跟索拉博說他要到孤兒院呆一段時間,導致索拉博嘗試自殺。后來,阿米爾把索拉博來回了家并收養了他,實現了諾言。
分析
我一開始讀這本書時很反感阿米爾,就算他是個孩子,又怎么能在朋友為了他而受到傷害時坐視不管,甚至事后還來傷害朋友?!但我卻發現,我似乎是很反感,但卻有一種可以理解阿米爾的感覺。
而促使阿米爾在事后傷害哈桑的,并不是因為阿米爾是個惡毒的孩子,而是因為他還是有良心的,良心使他后悔、不安、逃避、恐懼,并產生了一種被千千萬萬例子所證明的人類十分恐懼的東西——虧欠感。
良心所導致的虧欠感讓阿米爾在欠了哈桑那么多真誠、忠誠的奉獻后,一想到、一見到哈桑就被回憶和不安壓得喘不過氣來。正因如此,他才會不想見到哈桑,也因為討厭有這種感覺并且本能想要減壓而撒氣到哈桑身上。
不要小看虧欠感,虧欠別人的那個人很快就會發現,如果他不抱以同等、甚至加倍的回報,心中就會一直感到內疚、自責和忐忑不安。這也是為什么阿米爾的虧欠感越來越強烈,所導致的阿米爾的反抗也越來越過分。
為什么阿米爾不從這時候開始就開始回報哈桑呢?這時候就開始豈不是可以回報的比繼續下去少呢?何況他應該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負罪感的來源和起因,以及在潛意識中就應該知道的解決方法啊。但阿米爾很清楚,他已無法做到回報哈桑了。哈桑對他的奉獻重得他已擔負不起。這件事就代表了哈桑愿意為阿米爾付出生命。阿米爾曾問哈桑,愿意為了他吃泥巴嗎?哈桑承諾他愿意,然后反問阿米爾,阿米爾沉默了,他寧愿他不曾質疑哈桑的忠誠。
哈桑是一個愛阿米爾甚至能夠為他心甘情愿奉獻生命的人,阿米爾是對哈桑來說最重要的人,是阿米爾的——用一篇書評里的話說——炮灰,換個詞兒說,就是奴隸。有一件多數人都應該意識到的事情,總是在奉獻、隨著他人意愿行事的人,到最后會完全獻身于人,在生活中是這樣,電影中也是如此。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利用、去命令弱者,即使本身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事實上,這件事的發生和走向,以及阿米爾的反應,也跟他的家庭也有一定的關系。他是一個只有爸爸的孩子,然而爸爸比起他還更愛、更關心哈桑,在同時缺失父愛和母愛的情況下,感到嫉妒、想要為了得到爸爸的欣賞而犧牲哈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通常來說,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人。“爸爸”是阿米爾說的第一句話,為了讓爸爸賞識自己,阿米爾把哈桑當成了為了達成目的必須的犧牲品,雖然他對不起哈桑。
不要看不起阿米爾這種處理虧欠感的方法,他這種方法,正是多數人所選擇的——避開、辱罵、陷害、和貶低自身虧欠的人。辱罵和貶低自己虧欠的人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要是自身虧欠的人仍然甘愿地奉獻,自己依然繼續虧欠,便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當年的小混混把阿米爾打得體無完膚時,阿米爾居然哈哈大笑,他得到了懲罰,即使得到了身體上的傷害,卻治好了心病。
另一種方法是很少人所選擇的,這些人很難得,知道、勇于面對自己的過錯,補償自己所虧欠的。例如阿米爾的爸爸所選擇的,是一條勇敢的路。他與哈桑的媽媽偷情,私生了哈桑,也就等于是背叛了阿里,他從小的朋友。阿米爾得知這個消息時很吃驚他爸爸是怎樣面對阿里的眼睛的,事實上,就像拉辛汗說的,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阿米爾的爸爸獲救了,靠用自己努力掙來的金錢和財富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他以此來補償罪行,也用對哈桑和阿里的關心和愛來補償。
書中有兩句話,讓我無法忘懷,其一是那句“哈桑從不拒絕我要求的任何事”,對這句話的感悟可以是哈桑的善良單純忠誠,但我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很討厭這個主角,覺得他很低下和無知,為了證明哈桑對他的愛而讓哈桑做他的“奴隸”。其二則是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如果我沒記錯,這句話曾出現過3次,出自3人之口:哈桑對阿米爾、法里德(阿米爾的阿富汗朋友)對阿米爾、阿米爾對索拉博。當法里德幫助阿米爾說出這句話時,阿米爾瞬間哭了,他想起了哈桑,自己的罪行。這句話在哈桑說的時候意義可就不一樣了,它是哈桑是阿米爾的“愛的奴隸”的證明,哈桑心甘情愿以自己的性命捍衛阿米爾的榮耀。當阿米爾說的時候,那是他將哈桑的恩情還給哈桑的兒子的開始證明,也是贖罪的開始。這也代表著阿米爾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懦弱的小男孩,成為了像他爸爸那樣勇于面對錯誤并補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