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有便宜的人工,有價格低廉的原材料,所以我們就能生產出來最便宜的產品,靠著這些物美價廉的產品,中國制造在世界上暢通無阻,甚至于外國人如果不用中國貨甚至會生存艱難。但是,拼價格只是一時之計,因為你的成本低,永遠會有比你更低成本的地方,比如說搶走了中國訂單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甚至非洲,當我們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時候,我們還能夠和這些不發達國家去比拼成本嗎?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就是薄利多銷如何成為害死中國企業的枷鎖?
一、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薄利多銷文化。
薄利多銷作為中國人傳統的經商思維,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剛剛從西周的奴隸社會進化到封建時代,中國大地上諸侯國盛行,因此在國與國之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商人群體,他們中有名滿天下的大財神范蠡,有最后位極人臣的大商賈呂不韋,這些人通過在各國之間的倒買倒賣聚集了巨大的財富。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金科玉律就是薄利多銷,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小農社會中,社會的科技文化發展水平極度落后,科技進步靠的不是某個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在這樣的過程中,在一代人的生活范圍內,生產力水平基本上難以得到真正的提升,那么在生產能力極度低下,人民收入非常低,商品又非常短缺,產品種類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那么我們該如何經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