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孤獨,世間走一遭,最后離開的時候帶走的也不過就是自己的靈魂罷了。連自己的身體也只能任憑后人處置,歸于塵土。
如此說來,似乎這一輩子怎么過都無所謂,反正最后什么也帶不走,何必辛苦自己如此拼命呢?但是也正因為還有靈魂可以帶走,關于人生的意義種種問題似乎也有了一個萬能的回答:我要豐滿自己的靈魂啊~[滑稽]
以上是跑題部分,所以我想說的是什么呢……是第一句,人生而孤獨。而且也注定孤獨地離開,所以似乎孤獨也顯得那么合理,于生命;又那么不合理,于生活。
是,最近活得有點獨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在和自己較勁,和朋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有的時候明知道是在和我開玩笑,還是覺得心里很煩躁,又懶得矯情覺得浪費時間。所以很多時候我選擇沉默,然后繼續忙自己的事情。
一個人也是有好處的,譬如目前的生活及其規律(且作死),沒有人來打亂我的節奏。忙起來感覺還挺好的,不過也總有些時候,背著書包自己走在路上,或者跑完步喘著氣走在操場上,耳機里放著音樂,仿佛那就是我這個世界的bgm,只有我自己能夠聽到,又仿佛周圍的一切都褪掉了顏色,然后我自己也褪掉了顏色,唯一有色彩的只有耳機里的音樂,可惜我看不見他。我想這或許就是孤獨吧。
于是我開始思考,人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從生物的角度來看,或許是進化路上的自然選擇,當人不過還是裸猿的時候,在自然界中還屬于極其弱小的生物,不群居就無法生存下去,于是人就發展出了自己一人會感到某種不適的天性——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孤獨感。從整個生物圈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個體能力越是強大的動物往往數量越少,諸如熊,象等,因為它們需要的資源很多,而且個體足以立足于自然界;相對地,“一只螞蟻不可怕,一群螞蟻很可怕”的道理我也不做贅述了。
人類是個特例,這是毋庸置疑的,不單單是從種群數量和人口密度方面,但這方面確實顯得奇怪,現代社會的人類明明每個個體都可以獨立存活,卻還熱愛群居,尾巴都沒有了,孤獨感卻沒有被“用進廢退”。
所以我想對于特例,或許應該進一步想想,人還是可以再細分的,把人類作為整體來看,確實是符合了金字塔式的分布。站在頂點的人數量少,資源多,也就是所謂的成功人士,而這些人,貌似,都比較能忍受孤獨?(并沒有數據支持,隨便感覺的)或者換一種說法,他們生活起來并不需要太多來自他人的認同感和存在感,因為他們往往都已經內心足夠強大到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足夠的存在感,而那些內心不夠強大的人往往最后的結果就是“這人活的這么好為什么自殺?”之類的結果……
其實這些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往往當一個人成長起來,在某個方面某些領域成為佼佼者,能夠和他對等交流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如果哪一天你真的做到了一個極致,成為了某個領域的王者,你就會發現至少在這個領域中已經沒有人可以和你對話,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整個領域的發展,無時無刻都不被圍繞在關注中。其實這種感覺往往令人惡心。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有多強大,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感覺到了自己的階級在不斷改變,以前能玩到一起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再看就會覺得這個人怎么這么屌絲?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我之前的同學基本已經沒有什么聯系了。就算微信掛了個好友,能算得上“點贊之交”的都寥寥無幾。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活得越來越酷,朋友丟了一路”[sign]。
然而像我這種人,嗯嗯就是“There is a pride of kingdom inside”這么自負的人又不可能主動拉下臉來去主動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所以有時候看著微信里一百出頭的好友數也會感嘆一下下,不過嘛據說一個人的精力同時最多和十五個朋友保持親密關系,所以感覺也無所謂啦,沒準兒哪天門沒鎖好,社交達人的人格被放出來了呢……
話說回來,孤獨感沒有被進化掉的原因可能是人類的本能所致。因為孤獨感讓人感到難過,而消除的方法不過是找到一個可以陪伴自己的人。想一想有這么一個人,和你的三觀相符,你們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或者即便只是簡單的沉默地坐在一起也都不會覺得尷尬。你們能夠適當的給對方關心,可以隨時交流,毫無顧忌地把自己內心所想展現出來,簡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誒好像說著說著暴露了什么……
沒什么是無法觸及的,不論以哪種途徑
沒什么是無法替代的,不論以哪種形式
沒什么是無法銘記的,無論多么復雜沒什么是無法遺忘的,無論多么深刻
? ? ? ? ? ? ? ? ? ? ? ?———臥貓先生
我忘了你
但還是會在某些時候想起你
然后我意識到我并沒有想起你
只是想起我已經忘了你這件事
? ? ? ? ? ? ? ?———忘了哪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