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家的惡作劇之假精神病人實驗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現象被稱為“貼標簽效應”也就是暗示效應。所謂貼標簽效應,具體是指,當一個人被某個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它就會自動進行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言行所貼的標簽上一致。心理學家認為,貼標簽效應之所以會起作用,主要是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這個標簽會對當當事人的個性意識和我認同產生巨大的影響。當一個人被貼上上某種標簽后,往往會朝著標簽所暗示的方向發展,除了會對當事人產生影響外,還會讓周圍的人以標簽的定義去看待當事人。
2,圍觀的群眾之責任分散實驗
在一個群體中,幫助人的責任會被分散,當旁觀者越多的時候,個人感受到的救助責任就越少,這種現象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只是為了解釋某種社會現象,并不是為了那些無動于衷的旁觀者開脫。分散實驗除了幫助人們解釋令人困惑的行為之外,還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改變這種行為。所以當人們知道責任分散效應的時候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即使有許多旁觀者在場,也應該及時積極地做出干預行為,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尤其在遇到危急的突發事件時,目擊者應該告誡自己,千萬不要以為已經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而忽略掉自己應該履行的責任。此外,責任分散效應還可以應用到團隊的管理中,當領導者將一項任務交給某個團隊的時候,一定要安排好相關負責人,如果責任無法具體到個人身上,那么就會出現責任分散的現象,從而導致執行力的降低。
3,人多的好處與壞處之社會助長(抑制、惰化)實驗
社會抑制現象和社會助長現象是指在從事的簡單的工作中團隊的工作效率比單獨的工作效率要高,在從事復雜的工作中團隊工作的效率比單獨工作的效率要低。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與他人一起工作時,在意其他人的評價,這樣會增加當事人的興奮度和對工作的重視程度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競爭關系,這種競爭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當一個人單獨處在一個環境中會產生孤獨單調的感覺,從而出現心理疲勞感,對工作提不起興趣,相反,如果是在團體中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社會鈍化現象指的是群體規模越大,個人的努力程度就越低,而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努力程度下降。“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社會惰化的最典型例子。因此,當需要多人合作時,最好將任務細化分到每個人的人頭上,讓個體明確自己應該負的責任,這樣就能避免社會惰化,影響生產效率。產生社會惰化的現象的原因是個體隱沒在群體中。自覺的行為就不會被單獨評價,因此而改變或努力的動力就越少。
4,爭強好勝之個體與團體競爭實驗
群體競爭現象是指,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總是把自己歸屬于某個團體之中,這樣一來,團體與團體之間就會形成競爭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群體競爭。在群體競爭之中,群體內的成員之間相互團結,但是對于群體之外的成員,人們往往會把他們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而且每個人會盡力維護自己所在群體的利益與榮譽,并且對競爭團體產生敵意和偏見。
5,哪兒來那么多人之擁擠實驗
擁擠實驗現象是指在擁擠的場合,由于環境的壓力,個人空間受到侵犯,人會變得沖動易怒,富有攻擊性。而且經實驗表明擁擠的環境,會對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
6,模棱兩可,人人受用之巴納姆效應實驗
巴納姆效應實驗現象是指:大多數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是他,這個人格描述顯得十分空洞,但是人們還是愿意相信這就是自己的人格特征。這個現象告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巴納姆效應,盡量,盡量做到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不要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
6,放任不管的惡果之破窗效應實驗
破窗效應,具體是指如果有人弄壞了,幢建筑物窗戶的玻璃,而這塊破損的玻璃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修補,那么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種示范性的影響,去弄壞這幢建筑物上更多的窗戶。時間長了,這些破損的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沒有秩序的感覺這樣人們就會陷入麻木不仁的氣氛中,從而導致犯罪的滋生與猖獗。破窗效應的出現主要基于人們的四種心理狀態:第一種心理狀態是頹喪心理,如果東西壞的時間長了,又沒有人來修理,特別是公共場所的東西,如果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降低。第二種心理狀態是棄舊心理,既然東西已經破損了,那就只有將其放任自流。第三種心理狀態是從眾心理既然大家都來破壞這種已經破損的物體那么我也可以參與進去,而且法不責眾,即使出了事也不會承擔責任。第四種心理狀態是投機心理。許多人在看到有便宜可占時,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占便宜。當然 ,及時修理卻可以打破這種現象,從而制止破窗效應的出現。
7,以貌取人的背后之暈輪效應實驗
暈輪效應的現象是指當人們描述他人的某一種品質或多種品質時傾向于放大某種優秀的品質,從而影響對整個人的看法。現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長相的美丑和智力的高低呈正相關。
八,得寸進尺,登門檻效應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又被稱為得寸進尺效應,具體說是指,一個人在滿足另一個人微小的要求后,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者是想給他人留下一個前后一致的印象,更有可能接受對方更大的要求,就像我們在跨過對方的門檻之前,需要攀登一層層的階梯小要求得到滿足之后再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就比較容易讓對方接受了,所以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當一個人決定滿足對方的小要求時,就落入了陷阱當中,很難全身而退,所以當對方再次向他提出一個更大的要求時這個要求就會和上一個要求之間產生聯系,我們的心理狀態會讓自己在這個不自覺的聯想中,順理成章的接受以保持自身樂于助人的好形象這種做法往往比一開始就向他人提出較大的要求,更容易獲得成功。
8,隨大溜跟風跑之從眾心理實驗
從眾心理的現象是指,人們總是選擇相信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其實一群人的觀點和理所當然的判斷完全相反,個體也會隨大流跟著走。產生從眾現象的原因是從表面上看,從眾是一個理性的判斷,跟著大多數人走,因為人們相信,眾人的智慧,一定勝過個體的智慧即使錯了責任也是大家的即責任分散,即使做錯事也會認為因為人口基數大而減輕負罪感。
9,牢固的第一印象之首因效應實驗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第一次見面時留給他們的印象往往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占據優勢地位,并且會影響對方對你的看法,所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甚至會影響你們以后的交往,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首因效應,也叫做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優先效應,因為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進行判斷的時候會綜合不同的信息,但是總會不自覺地傾向于重視第一信息。相關研究還表明,人們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會在短短45秒內產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取決于這個人性別年齡衣著姿勢和面部表情外部特征。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外部特征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人的性格。首因效應,雖然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一個人作出判斷,但是也會讓我們判斷失誤,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有經過深入的接觸,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
10,傾聽和關注的力量之霍桑實驗
霍桑實驗現象,表明在一個正式的團體組織中,漸漸的自發的形成一些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的團體組織一樣,都有自己的行為規范,對團體成員的言行舉止起到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并加強團體內部的協作關系。之前的管理者把人視為“經濟人”認為,想要提高人的工作積極性,就必須用金錢進行激勵。但是,霍桑實驗的結果打破了這一假設認為人是“社會人”想要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就必須從社會關系,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入手。
11,我們嫉妒誰之嫉妒實驗
在女性志愿者的選擇中,他們最無法忍受的是伴侶的感情失真,男性志愿者做無法忍受伴侶的結交新歡。總體來說,愛情中的嫉妒是出現次數最多。在愛情里,男人女人都是善妒的動物,善妒的行為來自人們的動物本性,也是來自社會關系對人的約束,女人想要得到男人的心,男人都無法忍受和別人分享愛情。
12,路西法效應之模擬監獄實驗
模擬監獄實驗表明,人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在環境的影響下,人們的內心的惡魔會被釋放出來,它讓那些曾經身心健康正常的人沉溺于懲罰甚至折磨他人的感覺中。讓那些被懲罰的人變得服從,并在內心把仇恨漸漸積累起來,最終不在服從中,死亡就在服從中爆發。
13,做不完,忘不了之完成欲實驗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天生做事,有一種有始有終的驅力。已經完成的工作會被人迅速忘記,那是因為完成事情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一動機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4,可憐的狗之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具體是指,因為重復失敗或懲罰而造成聽天由命的行為。
15,自己做主才幸福之控制力實驗
控制力實現,表明控制力對于一個人的行為心理十分重要,如果一個人喪失控制力,又無法重新獲得時,那么它就會變得焦慮,憤怒和沮喪。凡事安排好,事實上這種做法并不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
16,恐懼是習得的之小阿爾伯特試驗
人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是我們對外在的環境中某種特定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人的情緒是習得的,人類所有的心理現象和行為都是學習和條件反射的產物。
17,幼猴和幼兒之依戀實驗
感情的需要和基本的生理需要一樣重要,甚至更強烈。
18,棉花糖的誘惑之延遲滿足實驗
這個實驗表明,一個人的自控能力才是決定智商是否起作用的關鍵,而延遲滿足能力其實就是自控能力。如果學會轉移注意力和思想,就可以實現自我控制,那么就成功了一大半。延遲滿足,其實就是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收益暫時克服克制欲望你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是一種克服當下困境,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延遲滿足是被抽象推理的能力控制的,需要自我控制能力。錢鐘書曾經說過,天下有兩種人,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是樂觀的,因為他每吃的一個葡萄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而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的,因為每次的葡萄都是吃剩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卻適得其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就只有回憶。最后總結,做一個自控能力強的人。
19,孩子們的難題之,兒童道德發展實驗
20,什么樣的獎勵最好之獎勵實驗
心理學實驗表明,肯定和贊美有時比金錢更有效,因為前者是無價的。獎勵的確會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但是過度慷慨的獎勵,只會讓員工把注意力集中獎勵本身,從而覺得自己的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得到更高的獎勵,而且過高的獎勵還會使員工出現貪得無厭的心理,只想得到更多的獎勵。
21,期待創造奇跡之羅森塔爾效應實驗
這個實驗表明,當他人對我們充滿期待的時候,為了不辜負對方,我們的熱情和潛能會被激發出來,表現的更加出色。具體是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期望或預言,會是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現象,簡單的來說就是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期待的,只要你充滿信心的去期待,那么希望就有可能真的發生。
22,遺忘的規律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個遺忘曲線說明人的記憶有一定的規律,我們在學習知識之后就開始遺忘,但是遺忘的進程并不均勻,起初遺忘的速度很快,隨后漸漸變慢,這個遺忘規律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豪斯首先發現的。這個實驗表明,凡是理解了的知識更容易記住,而記住的速度會很快記全面牢固,如果是不理解的知識,記起來會十分困難,而且比較耗費精力,以后回憶起來也很困難。
24,誠實人的謊言之任之失調實驗
認知失調理論,強化,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但這只是暫時的強迫服從,如果外界的強化消失,行為就會恢復,所以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還必須使他的態度發生改變。引起認知失調,可以使一個人的觀點或態度發生改變。
25,無知者無畏之達克效應實驗
一個愚蠢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愚蠢,因為他愚蠢到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同理,缺乏幽默感的人并不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情商低的人也不會知道自己情商低,無知的人,愚蠢的人,缺乏幽默感的人或者情商低的人,不僅意識不到自己的欠缺,還會以為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說,越差越牛逼越強越謙虛。這不僅僅是天生樂觀,而且是缺乏判斷自己實際情況的能力,后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達寧,克魯格效應,又稱為達克效應,對于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不懂,他們并非不愿意面對,而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達爾文說,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于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于有知。盧梭也曾經說過,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那些對事情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的人,就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
26,第一眼印象深刻之印刻效應實驗
27,完全沒感覺之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實驗指出,如果把人的思維和人格比喻成一座大廈,那么“感覺刺激”則是這座大廈的基石,一個人在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接受外界的刺激,收集信息為己所用。但是,這種獨立的人格是脆弱的,只要把視覺聽覺觸覺這三種感覺進行人為剝奪。那么,所謂的獨立人格就會在短短幾天內崩潰,在混沌之中迷失自我。感覺剝奪是指,將被試與外界刺激高度隔絕的狀態。在這種特殊狀態中,被試的感覺器官接收不到任何來自外界的刺激,經過一段時間后,甚至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也就是說大腦的發育和人的成長是建立在與外界廣泛接觸之上的,如果一個人無法與外界保持接觸,那么很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感覺剝奪實驗證明感覺剝奪會對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有的人卻認為感覺不多,有時候能減輕一個人的壓力,能幫助人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28,真能未卜先知嗎之預知實驗
超心理現象,有一種統計結果顯示,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天之內預測上千個小事情的發生。人的預知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對自身危險處境的直覺,這是與生俱來的是長期進化的產物,在漫長的進化歷史歷程中,人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生存下來,必須擁有一種預知危險的能力,從而避免受到危害。例如在遠古時期的,人類遇到猛獸時,會預感到自己可能會受傷,甚至死亡,然后拼命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
29,誰在做決定之潛意識決策實驗
人類所做的決策來源于潛意識,并非理智控制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并不像自認為那樣具有自由意識
30,半夢半醒之間之催眠實驗
下面介紹三種最常用的催眠方法:一數數法,二機械法,三沉默法。
31,神奇的音樂之莫扎特效應實驗
當人們聽到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是心跳,腦電波,脈搏等會和音樂的節奏同步,變得舒緩和諧起來,此外,血壓還會相應的下降,整個人會感覺到輕松和舒暢。
32,你會做夢嗎之夢境剝奪實驗
做夢代表睡眠充足,如果一個人不做夢,或是在醒來之后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過夢,那么就說明他每天的睡眠都來不及進入到快速眼動階段,也許是在深睡眠階段就被吵醒,睡眠周期根本就沒有完成,在這種狀態下清醒過來意識,往往會非常,迷糊,頭腦不清楚,根本無法立刻適應外在環境,相反,那些睡眠充足且夢之相伴的人則可以在清醒之后感覺到神清氣爽。相關研究顯示,如果人在睡眠不充足的情況下醒過來,意識狀態相當于醉酒的時候,所以說睡眠不足的人去開車,事實上比酒駕更危險,總而言之,當你不做夢或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做夢的時候。其實就是,你睡眠質量不佳的信號,一定要重視起來,給自己充分的睡眠時間以及做沒時間。并且有相關研究顯示,如果你想要讓什么出現在你的夢境中,那么就必須強迫自己,在睡眠前五分鐘內要去想相關的人或事物。
33,遺傳決定性格之之同卵雙胞胎研究
科學研究表明,從父母一方獲得的遺傳物質急跌可以決定子女的生理特征,也會影響子女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樂觀內向,膽怯,這些性格表現都可能是,從父親或母親的基因中遺傳下來的。人的性格是遺傳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當環境影響較小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相反,當今影響較小,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環境造成的 。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