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想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卻發現結果總是事與愿違,是我們不夠努力嗎,還是我們不夠優秀。可能都不是,也許僅僅是我們做事的底層思維出現了問題。
你想知道問題具體出在了哪里嗎?或許《第一性原理》這本書可以給你想要的答案。
讀這本書純屬出于好奇。
讀這本書之前我既不知道李善友,也不了解第一性原理,對“混沌大學”(現為混沌學園)倒是有所耳聞,也僅限于這是一家“講創新”的商學院而已。通過《第一性原理》這個書名,我仿佛看到了這本講“方法論”的書“枯燥”、“無趣”、“讀不懂”的內容。
那是什么驅動了我的好奇心?是豆瓣評分和再版時間。
第一版今年1月份出版,評分為7.5,四、五星好評居多;第二版今年7月份再版,評分飆到了9.7,當然目前的分數可能由于剛剛出版讀的人比較少,但同時也傳達出讀過的都說好這一訊息。
短短半年時間就再版,還那么多好評,可能我對這本書的“初次感官”有誤解,抱著我要看看我誤解了啥的心態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后我把這本書列入了“被書名耽誤的好書”系列。
這本書是怎么憑借自己的實力改變了我的看法呢?我將從這本書講了什么,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指導,我的收獲來聊一下。
01李善友和混沌學園,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不知道李善友是誰,那讓我們一起認識下。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李善友在斯坦福做訪問學者時悟出的道理,也是后來創立混沌學園的理念,即要創辦一所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有斯坦福的情懷卻沒有斯坦福的圍墻。
于是李善友老師在2014年創辦自組織學習社群——顛覆式創新研習社,于2015年更名為混沌研習社,于2017年升級為混沌大學,創新科學體系逐步構建了起來,現為混沌學園。關于“混沌”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基于任何時代更替時都是混沌不清的;混沌理論就是要在混亂中尋找秩序而出發,讓學員走出混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如何走出混沌呢?李善友老師總結出一個方法,就是“第一性原理”,也是這本書要講的內容。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書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演繹法必須有一個基石,一個來自系統之外、能夠邏輯自洽的元起點。這個元起點既可以稱為第一前提、邏輯奇點,也可以稱為第一性原理。
如何理解呢?就是事情發展、起源所依托的基石假設,在不同系統中,第一性原理存在的形式也不相同,對于宇宙成因發展來說,第一性原理是宇宙大爆炸;人類發展起源的第一性原理是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形而上學的第一性原理是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在經濟領域中,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的第一性原理。
那第一性原理有什么用呢?受人類認知有限的顯著,第一性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被打破。
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我們可以演繹推理出系統中各種各樣的上層建筑。而根據不同層級的第一性原理,我們也可以在不同層級的系統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雖然第一性原理通常隱藏在系統之外,但它為系統的進步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根基性動力。
而第一原理的打破,建立新的第一原理的過程,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創新的動力,正如只有認識到牛頓理論是錯的,才接受愛因斯坦的理論。
比如商用計算機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運用第一性原理不斷迭代更新發展的歷程,通過不斷打破并重建第一性原理取得成功的過程,從優尼瓦克到IBM到DEC再到蘋果,分別建立并依次打破了“商用機只能用于科研”、“商用機可用于大型企業”、“商用機可用于小型企業”、“商用機可用于每個家庭”的第一性原理,而在各自的時代獲得成功,同時也被后浪打敗。
書中從數學、哲學、生物學、現代科學等領域的發展和突破舉例,幫我們理解第一性原理在現代世界各個方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又運用第一性原理從不一樣的角度解讀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喬布斯、鮑爾默、埃隆·馬斯克等企業家的創新成功之路。書中例子我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去翻書,道理深入淺出、故事娓娓道來,自己去讀才能樂在其中。
讀完這本書后,會感到自己跟著李老師的思維完成了一次認知升級。
有意思的是書中最后李善友老師說:“我講的可能都是錯的”,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這本書的含義呢?
02我不創業、不搞科研、第一性原理對我有啥用
介紹了那么多,相信有很多對創業、創新、科學、底層邏輯感興趣的伙伴都去找書讀了;還有一些童鞋對這些不敢興趣,說我也不創業、也不搞科研,沒有相關領域的需求,第一性原理對我有啥用啊。
問對人了,我發現第一性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一樣有指導作用。
在游戲中:狼人殺桌面游戲,要想玩好這個游戲必須運用第一性原理。如我是平民,我相信12號玩家的預言家身份,這就是我判斷陣營的邏輯基點,其中不相信12號玩家的可能為狼、明褒暗扁12號玩家的都標狼打,只有確定了這個基點,也就是第一性原理隱形假設,我才能在后續的游戲進程中對好人有貢獻、發言有邏輯。狼人由于身份原因,邏輯基點有時不夠清晰,在發言演繹的過程中,不能完美的詮釋“三段論”,大概率會有矛盾的地方出現。
在寫作中:我在寫作過程中曾遇到的問題,也是由于沒有找準第一性原理,即內容的底層架構。之前寫了個書評,得到釋若老師的評價:“寫作邏輯跳躍,開頭引題明明已經回答了,然后又說怎么辦,來引入。整體太散,羅列而已”,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了主要問題,即邏輯、太散、羅列,并基于這三點進行修改。之后在鼴鼠的土豆老師的指點下,才發現那篇書評我的最大問題出在了架構上,而我基于自己理解修改后的書評還是基于同一個架構,書評的基石沒有立穩,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沒有找到,何談后面呢。
在關系中:面對“你為啥總吵不贏你媽”的關系難題,也暗含第一性原理的運用,是因為你沒找到隱含假設。每次和父母吵架,最后是不是都會以“還不都是為你好”而告終,問題卻沒得到解決。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去發掘隱藏的信息,發現這件事但我第一性原理,然后有效溝通。
比如你媽媽說:“哎呀,這個裙子這么短/褲子都是洞,一點也不好看,不要穿了”。你聽到的是一點也不好看,你覺得媽媽在否定你的審美;其實媽媽隱含沒說出的信息才是她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
是什么呢,那就是:你穿的另類,和其他人不一樣,不像好孩子。媽媽心中希望你是個好孩子,而你的穿著打破了媽媽的期望,媽媽又覺得說你不是好孩子這個結論不正確,所以說出了這句話。只有知道了這些,你才不會覺得媽媽是在指責你,你才有可能去安撫媽媽的情緒,或者做出符合媽媽預期的改變。
你看,第一性原理是不是一點都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第一性原理在生活中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去解決問題,使原本的問題變得不成問題。
03我是如何用第一性原理“戒掉”壞習慣的
我還想具體聊聊我是如何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戒掉”拖延這個壞習慣的,也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啟示。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處在拖延、晚睡、打游戲、刷短視頻中不能自拔,陷入了被這些壞習慣“奴役”的惡性循環當中。每次都說,只打一把,結果不知不覺中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每次都說,就刷幾個學習視頻,看完就睡覺,結果被各種搞笑、獵奇視頻吸引,不知不覺已經深夜;每次都說,這次一定要打好提前量,結果每次都是在deadline前“驚慌失措”……
一次次的立flag,又一次次的塌房。
信心不斷受到打擊,“我不行”、“我好失敗呀”、“我怎么一點都不自律”這些負面的評價慢慢的扎根在心上,卻始終沒有動力去改變,不斷在想“戒掉壞習慣怎么就這么難呢?”
大家發沒發現,我們通常在想戒掉壞習慣的過程中陷入一個思維誤區,就是我們想的是“戒”掉壞習慣,問題出在了“戒”上。戒掉壞習慣,我們的思維認知還是保持在壞習慣不好,我要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層面上,而如何去戒掉是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認知邊界,我們不知道要怎么做。
這時候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破這個認知邊界,怎么戒掉壞習慣我們不是沒有辦法嗎,好,那我不和壞習慣較勁了,我去培養好習慣。
這樣一個小小的思維轉變,其實就完成了一次固有認知邊界的打破和新認知邊界建立的過程,與這本書的核心思想:運用第一性原理破立創新不謀而合。
書中核心破立創新三部曲:1.“破”隱含假設;2.“立”基石假設;3.“見”全新系統。
而戒掉壞習慣的三部是:1. 找到壞習慣的原因;2.培養好習慣;3.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中第三個步驟的發生,其實就是前兩個步驟的結果。
就我來說,我想要改變拖延的狀態,拖延表現在看劇、打游戲而不去做覺得應該去做的事情,比如學習;刷手機短視頻而晚睡。要想改變,就要按照階段壞習慣的三步來。
1.“破”拖延的原因:表面看是娛樂項目占用了時間,實際我的隱含假設是應該做的事情不重要,不著急。所以就這樣日復一日拖下去了。
2.“立”培養好習慣:既然我的隱含假設是應該做的事情不重要,那我就找應該做又很重要的事情做,來填補我刷劇,打游戲的時間空白。我覺得讀書應該做,我就參加了共讀營,有任務有押金,任務不按時完成押金不退。所以讀書這件事變得很緊急,讀書的時間理所當然的代替了游戲和刷劇的時間。
3.“見”稱為更好的自己:實際上述過程已經實現了一次拖延的改變。在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后,自然而然就覺得游戲和刷劇沒意思,正向激勵就建立起來了。隱含假設也就變成讀書有趣又有意義。刷劇、玩游戲的拖延自然變成了讀書,好習慣取代了壞習慣。
任何你想要改變的,都可以按這三個步驟尋求突破,破舊立新,認知升級,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在最后
作者用第一性原理啟發商業創新,而我在第一性原理中的收獲更多的是在生活、在學習、在親密關系中的個人成長,我想不同工作領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你們一定能在這本書中收獲更多不一樣的思想,因為《第一性原理》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重塑我們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最底層思維方式。
不斷突破重塑自己的認知邊界,就是個人成長的歷程。
合上本書,你將發現,你想要的答案,都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