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逛網頁的時候,我看到一些介紹克服當眾發(fā)言的緊張的文章的,標題非常普通,也很直白,就是「如何克服當眾發(fā)言的緊張」。點開一看,其實內容挺普通的,而且教的技巧也是老生常談,但是沒想到閱讀量卻不低。
? ? ?這個也讓我想起了當初的我也是這樣著急地在網上四處搜索這類文章,并且一邊看一邊做好筆記,有種把它當作救命稻草的感覺。
? ?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害怕在上臺講話的人,甚至有時連在大群里面都不是很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現在雖然談不上多厲害,但是最起碼目前在校園內已經嘗試過幾次在一百多人面前講話的經歷了,比起當初那個畏畏縮縮的我,我已經覺得自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了,目前也還在努力當中。
? ? ? 而在那些文章下面的評論區(qū)里面,有人評論說能不能不要引用太多理論,或者說能不能用一些更加通俗易懂的話來闡述。我看到這些評論的時候,就思忖著也許我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可能或多或少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再具體說一下以前的那個我吧。這樣可能有些人就不會覺得我的情況是屬于那種特別好克服的情況從而不重視我提出的經驗。我高中的時候,上臺發(fā)言也不敢拿麥,因為怕手抖太明顯。每次老師一說要點名回答問題,心里就會變得超級緊張,有時候甚至會有點頭暈,以至于每周上那節(jié)課的那一天,我都會去厭惡那一整天。最嚴重的一次上臺音樂考試,唱了兩三句,感覺那一會兒心臟緊張的快要停掉了,然后再也唱不出來,臉變得通紅,腿一直在抖。那個時候的我總是能避開上臺就避開上臺的機會
而現在身邊的朋友都說覺得很羨慕我,感覺我上臺發(fā)言一點壓力都沒有,而且很自信。當時沒有人知道我當初是有多么恐懼,多么的不自信。我通過一點一點的嘗試才打破了自己的保護殼,漸漸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而下面講的內容就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第一、意識到無論多牛逼的人,嘗試一個新的領域或者不擅長的領域,都會緊張。
什么?你說你早就知道了?不,我說的是你要改變你潛意識里面的那個認知,「知道不代表理解」,很多道理你都聽過,但是不代表你真的理解以及認同。很多時候,你還是認為班上那些自信滿滿的同學在臺上發(fā)言一點都不緊張,你還是覺得那些名人主持人一點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很淡定。
即使你聽說過以前的英國總理丘吉爾小時候一講話也會很緊張,還是個結巴;即使你聽說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為要主持大型全球直播而壓力過大,還一度患上抑郁癥。
但是,一旦你面對面開始看到班上同學在講臺上落落大方、談吐清晰的樣子,你就會馬上被一種自卑感而擊中,你開始忘記以前接收到的任何觀點,一心只想到你跟他們的差距有多大。
現在說回我的心路歷程,當時的我,看了很多很多類似的文章,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不緊張」,而現在看來,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的。當然,這種情況還是有的:一個是你的聽眾水平比你低很多,例如,給你一個房間,只有你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里面,你的任務是被他們講故事,那時你會很緊張嗎?二個是你對內容非常熟悉,就好像你被要求在班上朗誦古詩那樣。
而就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節(jié)奏變化是非常快的,無時無刻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即使是一名大學老師,他能在幾百名學生面前毫不緊張,那假如換成全國各地的教育局局長坐在下面,心里會不會也跟你一樣忐忑呢?即使他講歷史講的十分生動,但是換成地理這個全新的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呢?他是不是也能像之前講課那樣悠然自得呢?
所以,最后我擺正了態(tài)度,我把我的目標改為達到「表面不緊張」就好。你必須充分意識到「每當自己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者要去做一件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緊張」
只有你在這一步擺正了心態(tài),你才敢去踏出第一步。當時的我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我必須要確保我自己不會緊張,我才去嘗試報名展示,但是我想嘗試的時候都會緊張到出汗肚子疼,所以我認定,我修煉還沒到家,時機未到,還是等我在需要報名的時候不緊張再去吧。我抱著巨大的希望看各類方法,我希望那些文章像一個按鈕,可以讓我一鍵變好,當然結果并沒有。
第二、多留意身邊人當眾發(fā)言的緊張的表現,不是叫你幸災樂禍,而是慢慢地轉變心態(tài),意識到大家其實都一樣,而不是一味地被自己內心的恐懼所占領。或者跟那些自信的人聊天,問問她們在自己嘗試一個全新的領域的時候是不是像表面的那樣一點都不緊張。
我之前剛來到一個新的班集體,就覺得大家都好棒,好踴躍,對比之下,覺得自己很遜。那段時間一直覺得很自卑。
但是到了后面真的要上臺展示ppt的時候,卻發(fā)現還是有很多人是表現得很緊張的,例如結結巴巴或者是全程跟大家沒有眼神交流,只是低頭看ppt對著念。雖然這樣子想好像不是太特別對,但是那一剎那其實是很慶幸的,覺得「啊,原來不只有我一個人會緊張啊」
而前面還提到了「跟那些自信的人交流」這個方法,當時的我因為要參加辯論,之前完全參加辯論比賽或者一些訓練,所以很緊張,完全手足無措的模樣,就去請教一個多次參加主持人大賽以及辯論賽的同學,并且她在上臺展示的時候一直都是展現得非常自信。
我小心翼翼地問,「你之前參加這些比賽會緊張嗎」
「會啊,當然會啊」,她笑著回答。
「我好擔心到時候念稿的時候手抖哦」
「哈哈哈哈,我當時也是,你可以先用一只手拿著紙,一抖你就趕緊換另一只手,再不行兩只手再同時抓著」
「哈哈哈,真的沒有想到你也有這種經歷誒」
「對啊,我小時候上臺唱歌,因為很緊張,所以就晃動身體以至于讓那個抖動沒那么明顯,結果老師卻覺得我很自在,很享受,給了我很高的評價。現在也是啊,有時覺得緊張了,感覺都手有點發(fā)抖,就會趕緊用上手勢,這樣別人其實不怎么看的出來的。」
類似于這種交流不僅讓我更加相信「每個人都會緊張」的這個觀點,而且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如何掩飾自己的手抖、腿抖等生理癥狀。「溫馨小提示」:手抖可以配合姿勢,腿抖可以穿一些闊腿褲,或者適時地走動一下,事后你可以問一下你的朋友,他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癥狀,其實很多時候大家都不會留意到這種細節(jié)的。
第三,多次彩排你的展示,直到熟練到滾瓜爛熟為止。
我以前曾經擔任學校社團的部長,發(fā)現很多干事都沒有彩排的意識,或者只彩排一兩次,不論效果的好壞。而且彩排的時候完全沒有時間觀念。我在這里就簡單的說一下彩排有什么好處。
首先,讓你清楚知道你有沒有超時。無論是在社團的競選還是課堂的PPT展示,都是要嚴格控制時間,我曾經看到有人競選是給了十分鐘,結果超了十分鐘,這會讓別人認為你是沒有時間觀念的,而且這個行為本身也是對其他展示者的不公平。
有一個點要提醒的是,一般彩排的時候都會預留一點時間,因為到了上場那一刻,你可能會沒有平時彩排那么放松,語速可能會比彩排的時候放慢一點,所以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更久一點。
其次,每一次展示需要的彩排的時間,會隨著你的熟練度慢慢的越縮越短。
我第一次要在課堂上面展示20分鐘的時候,我花了好幾個晚上,每個晚上花兩個多小時。在一個小房間里面,大聲對著ppt彩排,大概練了幾十次吧,是真的想象在大家面前講話的那種,所以每一次彩排都會有點緊張,如果說的不流暢心情還會很低落。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夸張,但是那次是我的第一次上臺展示,我當時其實是很緊張并且很擔心我便表現得不好的。內容好不好暫且不說,但是內心很抗拒到時候出現思路中斷或者緊張到說不出話這樣狀況。
而之后去參加演講大賽的時候,就比較有經驗了,練習的時間以及次數都沒有第一次那么夸張了,而且彩排的很多小習慣也已經養(yǎng)成,更加得游刃有余了。
其實,當你真的對內容超級熟練你在上臺前以及剛開始講話的之后可能會很緊張,但是很快你就會進入那個彩排時候的狀態(tài),我第一次上臺展示的時候,雖然我覺得我的嘴在動,但是其實我的腦子是在想其他的東西的,并且完全沒有用上一些文章推薦的什么【只看著大家的頭,把大家當做一顆顆胡蘿卜】,我就是很自然地看著大家的眼睛,因為我不需要管我會不會說錯話,我的身體在彩排中形成了慣性,這個發(fā)現當時讓我覺得很吃驚。
第四、好好準備你的內容,這是構建自信的基礎。
有個老師曾經跟我們分享,他有一次要做一個學術報告,底下全部都是什么教育局的領導,當時他也覺得很緊張,但是他過了一會就覺得不緊張了,為什么呢?因為他發(fā)現他們都不懂。那個自信一下子就回來了,他說自己親自下鄉(xiāng)科研,里面都是自己的心血,這是別人無可替代的。
這個其實就是跟我之前說的給一堆幼兒園講故事的道理是一樣的,雖然同樣是在一群人面前講話,但是,緊張感卻會消失很多,為什么,因為你堅信你知道的某個方面的東西比他們多。你在課室展示的時候,雖然一堆同齡人的認知水平并不會差太遠,但是,你提前準備好的那部分學識肯定比那些沒有去特意研究的人要多。同樣是介紹一本書,給一個看過的人介紹跟一個沒看過的人介紹的心理壓力也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好好地準備內容。
能堅持看到這的應該都是真愛了,也希望你們能克服自己的心魔,我知道那種感覺不好受,但是當你嘗試成功之后,那種成就感會灌滿你的心。希望你們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