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這是長輩們時長在我耳邊念叨的至理名句。
佛也曾說過,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逃不掉,躲不過。
陳曉在《國家寶藏》中演繹的子建,讓我們深刻明白最苦的莫過于“求不得,放不下。”
陳曉素有古裝王子之稱,當(dāng)年的《陸貞傳奇》圈了一大波迷妹,劇中高湛與陸貞的不離不棄、不卑不亢的雖虐卻完滿的感情打動了無數(shù)觀眾,除了演戲之外,陳曉的興趣愛好還有畫畫,私底下陳曉的畫作可是達到了專業(yè)水準喲。
這次在《國家寶藏》中陳曉便作為【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的守護人,穿越時間的長河,再現(xiàn)了“畫雄”顧愷之妙手繪就建安文俊與洛水神女驚世駭俗的凄美愛情故事。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北宋畫家描摹的顧愷之名作《洛神賦圖》,也是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摹本。顧愷之原作根據(jù)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描繪了一段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乃文學(xué)之美和繪畫之美的巔峰之作。此卷不但還原了顧愷之筆觸的靈動優(yōu)美,其間還蘊含著動人的故事。
除《洛神賦圖》外,本期國家寶藏還推出了【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和【銅鎏金木芯馬鐙】兩件寶物,分別由寧靜和關(guān)曉彤作為其國寶守護人。
【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王氏(王羲之)一族家傳法帖,集王羲之、王獻之等王氏七人的法書于一身。法帖真跡已失,這件館藏是當(dāng)前僅存于世的摹本,乃武則天命弘文館名家勾摹之作,有“下真跡一等”(意為和真跡幾無差別)的美譽。
書法和我們的黑頭發(fā)黃皮膚一樣,都是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歷史上許多書畫類文物在戰(zhàn)亂中被毀或流失,《萬歲通天帖》卻在朝代更迭和戰(zhàn)亂中幸存,被掩埋在一堆部隊用的作戰(zhàn)地圖和計劃檔案里。
寧靜帶著對筆墨乾坤的敬意穿越成了武則天,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不可否認她的足智多謀與用人有道,她尤為喜好書法,曾從當(dāng)朝宰相王方慶手里得到過王羲之、王獻之等王氏一門書法真跡,甚是喜愛,而她對文化的傳承頗為重視,如寧靜小劇場說講述一般:朕不可能萬歲,終究歸于一石一土。滄海桑田,能延綿不息、薪火相傳的還是這中華文脈啊。
【銅鎏金木芯馬鐙】它是目前出土最早的雙馬鐙實物,也是世界承認的,除四大發(fā)明外的又一個中國原創(chuàng)。
【銅鎏金木芯馬鐙】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墓葬年代公元415年)的完整雙馬鐙實物。公元四世紀,雙馬鐙的出現(xiàn)使馬匹的騎乘變得穩(wěn)定,改變了整個世界騎兵史。雙馬鐙傳入歐洲后,推動了騎士時代的到來。
鹿嫂關(guān)曉彤演繹巾幗英雄花木蘭,鐵馬金戈戰(zhàn)沙場,踏馬揚鞭疆場建奇功。
除了【銅鎏金木芯馬鐙】前世故事外,由中國奧運騎士AlexHuaTian華天講述的今生故事瞬間燃爆全場。
千年之前,雙馬鐙助南北朝騎兵立下赫赫戰(zhàn)功,隨后又走過草原絲路,一路西行,把歐洲帶入騎士時代,并催生了16世紀的英國馬術(shù)運動。千年之后的2008年北京,中國奧運騎士AlexHuaTian華天從西方踏馬歸來,續(xù)寫了華夏古國的“馬鐙傳奇”。
《洛神賦圖》、銅鎏金木芯馬鐙、《萬歲通天貼》,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三件國寶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可是精彩一浪接一浪,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