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回來, 孩子和家長繼續讀經班的學習。今天上了本學期的第一次家長課, 有包括Ming在內的七位家長參加, 孩子都在上星期三的課。
開場白
首先Ming講了記筆記是個不錯的學習方法, 目前已經給星期三的孩子發筆記本, 要求他們每次課記筆記了。
Ming重復了一下課上講的內容, 說孩子在學習上只要抓住"惜", "敬", "誠" 這幾點, 就不會出現偏差。
"惜" 代表珍惜,不僅僅要珍惜紙張等學習用品, 實際上珍惜學習機會尤其重要。
"敬" 指尊敬, 恭敬, 要對學科尊敬。我理解就是要對前人的成果抱有恭敬的態度, 即使是錯誤的, 也是在為后人積累經驗。
"誠" 如孔子所說,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星期三的課上還更清楚的解釋了"道", 有孩子道, 學生道及朋友道。
Ming 講了一下"朋友道", 說朋友之間要懂得付出和愛, 要慎于始, 從一開始就要出于"誠", first intention 要純潔。想想交往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目的是吃喝玩樂, 那目的達到后, 關系也就結束了(relationship end)。
接下來, 家長開始分享對家庭教育中的"教", "領", "導", "育"都有什么體會和經驗。
丁丁的分享:
"教" 應該著重教方法, 目前她是習慣給指令, 要考慮給孩子主動做事的機會, 周末就試著不說, 看孩子會不會去做。
"領" 父母以身做責, 例如刷牙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做示范, 孩子會從父母那里學的。
"導" 她理解是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發現孩子堵的地方。
"育" 日常中的愛, 耐心和包容。
她的困惑是關于"惜", 孩子非常念舊, 一件衣服都很小了, 還不同意捐掉, 還要去穿, 但對自己物品, 卻并沒表現出珍惜的樣子, 經常隨處放。
Ming 認為, 對于舊衣服, 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溝通好了再處置, 對于物品亂放問題, 與"惜"無關, 家長要做的是與孩子一起收拾整理, 教孩子整理物品,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宜家買收納柜, 使物品有收納的地方。
Ming 補充家長"領"和"導"的時候, 一定在孩子能感受到愛的時候。
Jessica 的分享:
關于"導", 因為平時總是催她們, 顯然感覺不是很好,于是她們開了family meeting, 決定寫一張timetable, ?掛在冰箱門上。一開始寫早上的, 早上做得差不多了以后,寫下午的時間安排。
Cathy 的分享:
我講了最近對兒子的情緒疏導。在他一次鬧情緒, 說難聽話的時候, 我說:"你說這樣的話, 媽媽聽了真的很難受, 你以為媽媽不在乎嗎? 我聽了特別受傷, 你自己豎起耳朵聽聽你說的話, 自己能接受嗎? 媽媽知道你不知道怎樣控制情緒, 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控制, 比如老師教你的數數的方法, 或者深呼吸, 把氣吸到肚子再吐出來, 但不可以說傷人的話。用你的大腦來管住你的嘴巴, 能做到嗎?還有, 你覺得說這樣的話丟不丟人呢? 你自己想想吧。" 兒子一直認真的聽, 對自己的言行終于有了一點覺察。
Ming 的分享:
Ming 講了她兩個月來對三個孩子的觀察和記錄。她總結父母的態度要既能強硬又能柔弱。當孩子不在道上的時候,要強硬,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柔弱,而且要講孩子有切入口的道理。Ming家里這個假期重點放在學習上,學習多了,德容易不足,那么Ming盡可能的保護“孝順”方面。同時假期開始培養她們鍛煉身體的習慣。早上先鍛煉之后再吃飯,還注意清腸胃和排便。
在“領”的方面,Ming 在假期成功的引導了志玲學數學的熱情,孩子因為媽媽的陪伴與鼓勵而感動,從而更加接受了數學。Ming 認為領的內容要符合“理”,是出于“愛”,而不是“控制”。不能把自己的強加給孩子,時刻檢討自己有無私心,是不是無私要看孩子的反應,確認孩子是真心接受的才行。
“導”需要更多耐心,首先自己要認可,自己要會并受益,“導”介于“領”與“教”之間。
“教”要主細微 in details,不廢話,態度要正,不能開玩笑。
“育” 是長時間的培養與照顧,把重點放在培養習慣方面,習慣培養好了,成果會自然瓜熟蒂落。
我們班上大多是女孩,女孩要講潔白,穿著上要注意,不能“緊,透,露”。從培養孩子的氣質方面下功夫,培養她們專注,恭敬和專一。可以通過讀經和洗碗來訓練。
自由討論
隨后的自由討論里,大家也聊了一些很有深義的話題,例如:
1. 守口戒很重要,否則福溜走,容易招禍。守口戒的前提是守住“意”,意念不管好,同樣造業。
2. 告訴Teenagers,在與朋友的交往中要守一定“戒律”,那就是“不做中間人,不做傳話人”
3. 孩子是真正的考官,孩子的各種問題實則是在考驗我們。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