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反應說孩子依賴性太強,一有點兒什么事就喊媽。早上起床,等著媽媽叫好幾遍;吃早餐要等端上桌還磨磨蹭蹭;上網課,要媽媽幫忙下載軟件;媽媽稍微走開一會兒,孩子就開小差兒;題目不會做,不肯自己查書,就等著媽媽告訴答案……媽媽就像救火隊員,時刻圍著孩子轉;越是這樣,孩子越沒有責任心。
可是,仔細想一想孩子太依賴家長,原因是不是家長們總認為孩子還太小、不懂事,要以家長的權威來管控孩子啊!孩子要穿短袖,家長說,太冷了,穿長袖吧;孩子說我要掃地,家長說你還太小了,掃不干凈;孩子說,我想放學后先玩一會兒再做作業,媽媽反駁道,不行,必須馬上完成作業……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反正我說什么都沒用,那就你說了算吧。
家長們不僅包辦了孩子的生活,連孩子的思想也一塊兒包辦了,所以孩子遇事不動腦筋、不行動,就等著救火隊員來幫忙。
經過各方案例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孩子責任心喪失的最大罪魁禍首,就是家長們的“包辦”。
想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要就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減少包辦,把責任還給孩子,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美國雙向養育的創始人杰恩.梅杰,在《雙向養育》一書中,總結出了責任感公式:
R=TLC,即:責任(R)=理性思考的能力(T)+愛的能力(L)+采取行動的信心(C)
愛是一切的基礎,得到愛才會懂得愛,愛自己也才會滋生對他人的同理心,勇敢地承擔責任。
信心是面對問題的勇氣。這種勇氣來自于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成功,來自于父母的積極肯定和鼓勵。
理性的思考,帶來正確的行動。父母在花時間訓練中啟發孩子、多動腦、多思考,學會辨別問題、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
要想教會孩子承擔責任,就必須讓孩子充分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孩子的思考能力(Thinking)、愛的能力(Love),以及采取行動的信心(Confidence)。
在理解責任感公式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四步,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
第一步:給孩子樹立做事的基本觀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內的事情盡力做,他人的事情幫忙做。
第二步:跟孩子一起制定做事規則,明確哪些事是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哪些事家長可以給與指導建議、哪些事家長可以提供幫助。明確了界限,孩子自然承擔了獨立部分
第三步:花時間訓練孩子。責任心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耐心地一遍一遍訓練孩子,最終培養起良好的品質。
第四步:及時鼓勵。當孩子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了責任時,要及時給與鼓勵,強化孩子的責任心。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是責任心培養的重要時機。我兒子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天回來問我:媽媽“對不起”到底有沒有用啊?我們同學說“對不起”沒有用。“對不起”為什么沒有用?因為太輕描淡寫了,孩子犯錯誤時,如果能夠帶領孩子通過行動來表達歉意,更具有實際意義,并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責任感。
一個具備責任感的孩子,是被愛和勇氣包圍的孩子;是富有同理心的孩子,是在長期的生活體驗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培養孩子責任感,讓孩子擁有掌控人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