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父輩們出去吃飯,買單的時候往往是我最感到難堪的時候:幾個男人或女人推推嚷嚷。“我來,這次我請客!”“這怎么好意思,怎么說也該我買。”“你們都別跟我搶,誰搶跟誰急!”好好的聚餐最后為了誰買單爭得面紅脖子粗,好像要打架一樣。
在那時候的我看來,這種行為真是不可理喻,特別在我觀察到其實誰買單在最初的時候大多已有定論。“做作”、“矯情”、“虛偽的大人們”。要是我才不會做這種無聊的事情呢!我暗自對自己這么說到。
或許是這種行為的確有失風雅吧!在我和我的小伙伴們聚餐的時候,要么規規矩矩的AA,要么就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等著要請客的小伙伴自覺買單。大家心有靈犀,不用半點言語。整個過程簡單干脆,再也不會有爭著買單這一“粗俗”的陋習出現了。
這應該算是一種進步吧!每個人都推崇著紳士精神、貴族文化、精英教育。大聲說話被認為是粗俗,文化人都該和和氣氣,不緊不慢的生活。如此看來,搶著買單確實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然而世人如何能免俗,有一天福至心靈,忽然理解了有點理解相較于父輩為什么我們總在感嘆現在很難找到知心朋友了:搶著買單確實淳樸有效的交際智慧。
中國人的感情是在飯桌上吃出來的。請客吃飯這件事,與博弈論中的智豬博弈有幾分相似——請客的是大豬,雖然花了額外的飯錢,但是通過請客這種方式,不僅收獲了一頓美食,更想加深感情,而作為小豬的我們當然是何樂而不為了。在Mooc聽蔣文化老師講博弈論基礎的時候,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富人愿意行善。離不開窮人的點贊。”雖然我們總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但實際上人很難忍受過長的等待,更別提費時費錢的請客了。而AA和等著請客的人買單,耗光了請客人的信心,買單也好像例行公事一般沒了樂趣。
說到這有必要提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剛搬家的Jane為了向鄰居表示友善,精心烘培了一個披薩送給鄰居。鄰居受到后贊不絕口,對Jane表示十分感謝。這下激發了Jane的熱情,隔三差五就給鄰居做披薩。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Jane遇到了些職場上的問題心情低落的時候,鄰居卻過來問Jane:你怎么不給我做披薩了?
所以道謝是件挺難的事情,人們很難量化自己請客的效果,次數多了也容易懈怠,更別提還有猜疑鏈這種東西存在了——搶著買單的確是一個很棒的解決方案。那么問題來了,假定A請B吃飯,在最后買單過程兩人搶著買單,最終A成功買單,試分析A對此事件的心理活動?(兩人吃飯過程交談甚歡)
結果應該是顯而易見的:通過搶著買單這一行為,A切實知道這次請客加深的與B的感情,畢竟在已經說好請客的情況下還愿意承擔費用。而且買單失敗的B一般會承諾下次務必由他付賬。如此就形成了互動和循環。就好像銀行的信用,在不斷的貸款和還款中穩步提高。
然而知易行難,在大部分人適應AA制和事先確定買單人的情況下,搶著買單是否會有反效果?會不會讓人覺得“既然這人如此愛買單,就讓他買個夠?”
果然自己還是不擅長這檔子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