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幾周六晚上,我們和妹妹一家帶兩個孩子去酒店吃自助餐。
酒店門口有噴泉,很漂亮。兩個孩子吃完了就去趴在玻璃窗上看,很開心,樂樂開心的叫:媽媽,你看,好漂亮!弟弟也回應。我也點頭微笑看她。在他們的旁邊,有一位年老的客人在吃晚餐。他也聽到了樂樂的聲音,回頭看了孩子們,然后再抬頭看向我們大人坐的方向。我正好和他目光相遇,我點頭微笑,把那個眼神理解為對孩子的喜歡。老人沒有表情。一會兒,他揮手叫了服務員過來,用帶有粵語腔的普通話說了幾句,離得遠,我只大概聽到:小孩吵,換位置。服務員聽后,幫老人把餐盤移到了往后兩桌。
那一刻,我才知道老人那個眼神是什么意思,我們幾個大人有些羞愧,揮手讓孩子們回到座位。和他們認真的說,不能打擾別人,輕聲說話。我一直在想,我們在要求樂樂守規則的同時,也忽略了要教導她遵守公共場合的秩序,說話和走路的音量。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喜歡鬧哄哄的吃飯。這件事也照見了我們對樂樂教養的疏忽。
再回想起了有一次,我們帶樂樂去必勝客吃午餐。吃完準備走了,等其他人去洗手間的時候,我看見樂樂的頭發有點亂,我包里摸出梳子給樂樂梳頭。一下一下的梳,旁邊桌的一位年輕媽媽,有些不高興的揚了一下手,我也有些不高興,潔癖什么嘛!小孩的頭發很干凈呢!于是,我也撇了一下嘴,繼續梳。
那天晚上想起了這件事,是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我在批判其他人帶著寵物到飯店里吃飯,在批判別人孩子吵吵鬧鬧的時候,在批判別人熊孩子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也在打擾別人,自己為孩子梳頭,灰塵也是會滿天揚的。教育這條路上,沒有小事,遇見,反思,然后思考出新的方式。這何嘗不也是自我教養?我們的孩子終將是社會的一份子,如何做好自己,如何讓世界更美好,也將是我不停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