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礙”通常不自信,不喜歡出風頭,遠離人群,喜歡獨處,回避建立親密關系。有著強烈“羞愧感”的人,往往會患有這種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所表現的特征是:
一、在社交上有所約束,害羞,行為退縮。二、在社交上不自信,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
三、在社交上的一些負面評價不能忍受,內心特別敏感,自卑。
如果占據以上這三點,很可能就患有了回避性人格。這種人格對以后的工作、戀愛、生活上會有一定的影響。若是早期自我發現,兩三年可有所改善,反之,這種人格障礙會伴隨終生,難以治愈。自身也會變得特別趨利避害,只要對自己沒任何好處,有冒險的社交活動或行為,通通回避不愿參加。與此同時,這種人的圈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小,也許是因為不想受到傷害,所以選擇回避。但長期以往,經?;乇苌缃唬徽J識新朋友,內心又特別脆弱敏感,慢慢就會喜歡在自我認知的安全領域活動。反觀現實生活,就有這么一種群體,那就是宅男、宅女,總是躲在溫室中回避社交。所以,在未來宅男、宅女這部分群體,很有可能會成為回避性人格障礙的高發病人群,越是回避與人交往,越是會行為退縮。
回避型人格障礙與童年經歷有關。有些人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有些人則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在幼年時期,孩子進入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會回避社交。產生害怕,害羞的心理行為。這種其實是正常的現象,一般在成年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回歸正常,不再排斥。但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患有這種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有很大概率是來自童年經歷,在童年的成長環境中,早期的情感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孩子的性格轉變也跟童年的經歷有關。認知理論家提出:回避型人格障礙個體發展出功能失調的信念,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的人拒絕的結果。也就是說,孩子在童年有受到過傷害,比如父母都不關心,同學的嘲笑,自己努力得不到無視,孩子認為在這個家沒有人疼愛,行為開始退縮,由此產生了回避型人格障礙。
如何克服回避性人格障礙?研究資料顯示,回避型人格障礙最明顯的表現是社交退縮,傾向于避開壓力環境,想要融入新的社交環境,又怕受到傷害,想要改善,核心就是必須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可以按照這個順序:消除自卑—主動交往—挫折歷練—合理宣泄。
萬事開頭難,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就難的是第一步,消除自卑,必須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擁有自信擺脫自卑,然后在不斷的交往中,會學到有用的社交技巧和方法,從而認清自我價值,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