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很少有100%的命題。100%情景下都對自己好的人不存在,100%場合下都正確的道理不存在。生活,就是90%的平庸,和9%的美化與錯覺。而我只在乎那1%的溫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題記
親愛的你,見字如面。
今天我有三個命題要說。
1
最近我收到個信兒,是關于人際關系相處的問題。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我發現受歡迎的人不一定有共性,但不受歡迎的人一定有。
你身邊有沒有那么一小撮人,他們瘋狂地沉迷于表達自己。比方說,一群人坐在一起去安慰其中一個剛分手的朋友的時候,如果這個群體里有這樣的人,就勢必會有見縫插針的跑題效果。“把任何話題引到自己”的本領在這些人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能從對方的感情談論到自己的前男友,仰慕者的身材,向往的感情,最后自憐自哀現狀的。最后該安慰的人也許并沒有得到情緒的排解,而表達的人也未必得到待見。
我一直有一個理論:人沒有無緣無故的表述方式和目的。他們談論旅行是為了展示生活的品味,談論極品事件通常是通過批評/同情/可憐來滿足優越感。他們談論自己變得胖了臉上長痘了,是為了,滿足自己情緒表達的需求,也獲得安慰。
?10句話里有8句都以“我”為開頭的人,通常不容易看到別人。因為太在乎自己。而那些懂得在關鍵時刻閃光,并知道要留舞臺給別人的人,擁有超高的情緒技巧。
另一類人,覺得很多人其實都不了解真實的自己,最后也沒發現自己活在自己的幻覺里。一旦聽到一些負面的評價,他們需要臨時布置一個甜蜜的假象來哄騙內心的心虛。習慣性去自我塑造的人通常容易活得像個雨刮器,別人以為的自己”與“自認為的自己” 這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相交的那一刻,左右搖擺,和夜晚一起困倦。
從這個角度上講,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很重要。兩種來源的話,最需要傾聽。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對外相處的模式。二是人際相處失敗的人,花點世界是學習別人怎么失敗很重要,就像文章開頭說的:
受歡迎沒有共性,但不受歡迎一定有。
2
有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活得如此賣力,卻過得像一條公式。
第一次意識到這個事實,是在某節語文課上,老師問我們:“從小到大,做過最瘋狂的事情是什么?”我不曉得你有沒有,反正我想了很久,沒有一條值得拿得出手的大事。
像我這樣活得緊繃地人,打心眼兒怕見到自己的粗糙。這種感覺,就好像自戀的人,不喜歡聞到自己的大便也是臭的。
開始意識到“我總該還要做點什么”的時候,總覺得是某一個意義上的成長。
3.
這個月我逐漸意識到,坦然接受人生里很多“比例”的存在,對于成長有著重大的意義。
比如,我們大部分 92% 的細胞用來在規則里打轉,做不出格的事,表沒風險的態,說無差錯的話;而允許8%的細胞用來打破順從,天性解放。這微小的8%,時不時會冒出來向自己招手:我活著,而且獨一無二。而能目睹我們這8%的與平時完全不同,軟弱、膽小、甚至惡俗并沒有離開我們的人,更加容易變得不可替代。
再比如,我也常常發現我們看到的別人的10%的幸福,都有我們看不到的89%的妥協。有那么1%偶爾,他打開了瓶子去訴說某些的無奈,才讓人意識到:舉重若輕地輕佻,是對沉重最好的了斷。
因此,這個世界上很少有100%的命題。100%情景下都對自己好的人不存在,因此我們學會了尊重別人對我們不好的權利。100%場合下都正確的道理不存在,包括此時此刻我說的這句話本身。
而生活,生活就是90%的平庸,和9%的美化與錯覺。而我只在乎那1%的溫柔。
給我不完美的世界第三封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