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像在乞討和奉承。”
“我們將這種出于自身的智慧稱作“直覺”(Intuition),而將所有后來的教導稱作“指導”(tuition)。”
“刻意的行為與索取不過是一場漫游;哪怕最無根據的幻象、最微弱的自然情感,都駕馭著我的好奇心和敬仰之情。”
——《自立》
偉大的思想能夠吸引我們,并不是因為思想自身高貴,而是它在某個層面聯通了我們與更高維的自我。
如果我們因為閱讀書籍而否認自己的直覺,就是否認自己的存在根本;如果閱讀一本書并無助于我們了解、認知、體悟、確認自己,那么閱讀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好的老師能夠引導我們從自身經驗出發理解所學的內容,而差勁的老師哪怕知識再淵博,也只會填鴨式地將其公式化地強加、灌輸給學生。閱讀也是如此,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好老師。
偉大的思想、貌似深刻的書籍、甚至好玩的標題黨,如果我們是想要通過“學會什么東西”“知道點什么東西”而給自己增加一點光環,我們注定會失敗。光環并不是我們被給予的,而是我們從自己身上揭示的:自身才是思想力量的源頭。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的結尾說,思想的確是有巨大的力量的,但只有當思想能夠回應特定時期的社會心理的需要的時候,才能產生改變現實的力量。
我想,對于個人也顯然是如此。
因此,愛默生說,辨認并重視我們(內在的、超越意識的)知覺、感受、直覺,使之區別于(外來的、意識上的)觀點、判斷、評價,是如此的重要。
怎樣辨認它們呢?無非是,練習冥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重視自己的平常感受和經驗,看見其背后發生作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