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網絡
文 / ?夢的子民
最近小D發現初戀男友C經常在線,幾乎每次上線都能發現他的頭像是亮著的,已然能與大學時的頻率相比了。
說不上為什么,雖已分手多年,但每次上線,小D還是會習慣性的看看那個熟悉的頭像有沒有動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那個頭像一直是灰色的,簽名也一直沒更新。不記得從哪天開始,那個頭像的簽名開始頻繁更新,有時兩三天更新一次,有時一天更新一次。小D猜,也許是因為C的感情生活有了變化。
有一次逛C的空間,小D忽然發現他把空間的內容全部清空了,只留下一條“我的手只為你停留”的留言。看到C把空間清空得只剩那條留言,小D一邊為自己在C的地盤消逝而傷懷,一邊又為他新的感情歸宿感到高興。那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不過更多的還是為C感到高興。小D打心底里希望那個她會以包容的心去愛他、體貼他。
潛意識中,小D似乎已經把C當成了一位遠房親戚。雖然不能正常來往,但C和他的家人在小D心目中占據的似乎就是親友的位置。C的父母,C的兄長,雖然自他們分手時開始,小D就再也沒跟他們聯絡過,但每每想起他們,小D的內心總有種歉疚的溫暖。可能在小D看來,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珍惜,才導致他們之間的感情無疾而終。
婚期確定后,小D一直猶豫要不要告訴C自己的婚訊。內心里,小D總覺得應該告訴他,畢竟那是她曾最親密的戀人。但不知為何,卻又總是說不出口。
沒想到有一天,C竟忽然主動問小D:你,是不是要結婚了?
小D心里忽然就有點微微的忐忑,有點顫抖,一如分手后每次跟C聯絡時的心情。
看到C發來的“請不請我呀?”,小D的心里竟矛盾起來,有點驚喜,又有點擔憂。驚喜的是——她居然幻想著C會來,擔憂的是——如果C真的來,他們該如何面對彼此?雖然小D知道C不可能來,但看到那句話時,不知為何竟然還是有那樣的遐想。
小D不知該如何作答,只好故作輕松地反問:呵呵……請得動你嗎?仍然抱著某種幻想。
C回答到:可能沒時間,國慶放假需要值班。這是小D預料之中的回答。
C接著說:再說,要我說實話嗎?小D知道C想說的實話是什么:就算有時間,他也不會來的。
還記得相戀時,有一次散步,小D開玩笑地問C:將來我結婚你會送什么禮物給我?C的回答是:什么都不會送。如果分手了,我們只能是陌路;而如果你結婚的對象是我,那么我也沒必要送。
如今,他們已不再是戀人,C當然不可能會來喝小D的喜酒。
所以小D說:不用說,我明白。
說來也怪,曾經在一起時,小D總覺得自己一點也不了解C。如今分手多年了,小D卻感覺自己好像變得很了解C一樣。她也不知道這是否只是自己的錯覺。
小D和C是高中校友,畢業后分別去了不同的城市上大學,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在大伙都忙著戀愛的年紀,沒有心跳加速的心動,也沒有甜言蜜語的告白,兩個人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談起了戀愛。
因為兩個城市相距甚遠,QQ和手機短信便成了兩個窮學生的主要聯系方式,連電話都打得不多。但那時候的戀情多單純美好,無論何時,只要收到對方的信息,心里都能高興好一會兒。哪怕只是一條“在干嗎?”、“吃飯了嗎?”或“想我了沒有?”的平淡問候,也能讓彼此心里暖暖的。
22歲那個寒假,小D去了C所在的城市。C陪她過了最難忘的22歲生日,嬌艷欲滴的玫瑰,香甜可口的蛋糕,還有溫和帥氣的C,雖是寒冬,可小D卻覺得那段甜蜜的時光比任何時候都溫暖。
不過甜蜜勁兒過后,自然也免不了摩擦。那時的小D自卑得有些矯情,不太懂得如何與戀人相處,不善于溝通,有什么不高興的事情也總是悶在心里。小D總覺得,C既然是自己的男朋友,應該知道自己想什么,應該猜得到她的心思,應該……
但即便有矛盾,小D還是覺得和C在一起是幸福的。她想當然的覺得他們會像大部分恩愛情侶那樣走進婚姻,白頭偕老。
畢業后小D很自然的去了C所在的城市。但造化弄人,就在小D好不容易找到份自認為不錯的工作時,C卻又要去往另一個城市。
此時的小D身無分文,沒有勇氣再追隨C而去。于是,兩人又成了異地情侶。直到后來兩人漸行漸遠……
有時小D也會想:如果當初不是異地戀,那么今天與她結婚的會是C嗎?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有些人有些事,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如今的小D,會學著溝通,學著寬容,學著釋然,學著自己與自己相處。因為她終于明白:感情不是想當然得來的,而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共同經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