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科幻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很多被我們稱之為動物的種族,和人類平等的生活在一起,說著人話、做著人事。這種情況是否會成為現實?是什么阻礙著我們身邊的寵物進化為能夠和我們平起平坐的智慧種族。
人類能夠成為智慧生物,因素很多。但形成的過程是不斷的慣性作用,反向改變了其內在的基因。哺乳動物的生理機制基本與人類相同,但它們卻不能成為智慧生物,或者智慧程度被固定在某個水平就很難超越。一方面,在于其生理機制的發展較人類更好地適應自然中生存的需要,因此沒有了進步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其語言功能的生理局限,阻礙了其想智慧種族轉變的可能。
智慧源自于大腦,但智慧的成長依托于語言,也就是生理上的發生系統。野外的動物在自然中沒有進步發展的動力,但家畜也就是進入人類社會的動物,其環境的變化,是能夠慢慢促進其向智慧生物發展的。大腦就是一個運算結構,在經過人類社會的長時間融合后,理論上動物大腦也會逐漸演變進化和發展。而且我們也可以相信,家畜的智慧在某些層面上確實會逐步高于野外“親戚”。我們在生活中,也能遇到很多有靈性的聰明寵物寶寶,它們無一不是在社會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但這個種群成為智慧種類卻沒能實現,其實就是其語言發生系統的生理構造制約了它們整體智慧基因的變異,并不是它們腦子不夠用。
順便說一句,鸚鵡說話,那叫學舌。因為鸚鵡的腦袋太小了。
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