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印象:記憶中的柴火飯
? ??2017-08-20
浠水老家
為浠水老百姓立傳!
支持請點標題下藍色小字關注。
? ? ?往往,逝去的才是最美好的;
? ? ?逝去的是我們的過往,留下的只能是記憶!
? ? ??前日看到“秀美浠水”公眾號的文章“記憶中的湯飯”,文筆流暢,感情真摯,誠然是寫得很好的。
?? ??但里面有一點我有些不以為然,作者說他更喜歡天然氣燒的湯泡飯,對土灶煨飯卻不甚喜歡。說實在的,我小時候物質貧乏,能有菜下飯就不錯了,哪有什么排骨、雞湯泡的湯飯?!所以這種湯飯真的沒有什么印象。后來了解到,那作者只是個中學生,和我差著年代呢,所以也就理解了!
? ? ??不過,因為這篇文章,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柴火飯。真的好多年沒有吃過柴火飯了,甚是想念那個味道!
農家土灶
? ? ??所謂柴火飯,就是用稻草,木柴做燃料,用土灶、大鐵鍋燒出來的大米飯。
? ? ? 柴火飯一般主要有以下四個制作步驟:
1
淘米
圖片來自網絡,這張最接近記憶中的木制揚場機
那時候的大米都是農家自己田里收割的稻谷加工的。古老的機器加工的大米難免有些沙子、谷殼等雜物。所以,我記得媽媽總是用勺箕反復的淘洗了三四遍,以過濾干凈米中的沙子和雜物。
2
煮米
小時候常見的木鍋蓋(鍋蓋上是濾勺)
? ? ??淘米的過程中,就可以在大鐵鍋里面燒一大鍋水了。不待水燒的滾開,就把淘洗干凈的米放進鍋里,讓它反復翻滾一會兒。(注:米下鍋的時機特別重要,水冷了米容易沾鍋底上,水過于滾開了,又容易把米燒漿,須在鍋底的水開始冒泡,鍋邊水快開的時候才行。浠水老家人喊這個作“滋邊水”)。這過程中要蓋上蓋子,但一般又不要蓋得太嚴實,還需要時不時的用鍋鏟在鍋里攪拌幾下,以免潽鍋(潽pu,水開了從鍋里面溢出來)。
3濾水
竹編勺箕
米煮透后,灶里就不用添柴了。再拿撈勺把米撈到勺箕里面去。勺箕一般放在一個大鐵盆上面。鍋里面的米湯也一起淋到米上。這樣,米湯自然就濾到大盆里面了。米湯也是個好東西,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留著煮粥。
4
蒸飯
? ? ? 煮熟濾過水的大米,晶瑩剔透,如鉆石一般,但還不能直接吃。一是難免還有一些夾生,二是口感也不好,所以還需要經過最后一道“蒸飯”的工序。
? ? ? 在大鐵鍋底放一點水,把“熟米”慢慢壘上去,壘成像一個雪白的小山丘。這時可以用筷子在“山丘”上插幾個眼。以便蒸汽可以從鍋底流動,使整個米飯的山丘受熱均勻。因為灶里之前有余火,這時候火不用太大,以免飯燒糊了。
? ? ? 就這樣,一鍋香噴噴的農家柴火飯就燒好了。最難得的是鍋底還有金黃色的香脆香脆的鍋巴。這樣燒制的鍋巴往往比米飯更受歡迎。
?? ??12歲以前,我是每天都能吃到這樣的柴火飯的,當時太小,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從讀初中開始,我在學校住讀,吃學校食堂,食堂是用鋁制的飯盒在煤上蒸飯,總有一股煤的味道,遠遠比不上柴火飯。
? ? ? 大學時放假回老家,特別想念家里的柴火飯。可是,那時候家里也用電飯煲煮飯了。媽媽說家里不種田了,柴火要花錢買。而且,用電飯煲煮飯方便省事。媽媽都一大把年齡了,我也不想給老人增加勞累,就沒有提出想吃柴火飯的想法了。
窄口土瓦罐(浠水農村俗稱“煨子”)
? ? ??記憶中,成年以后,每次從外面回到老家,媽媽總是要操持一番的。用瓦罐在土灶里面煨肉湯是有的,好像也曾有一兩次像小時候那樣用瓦罐煨飯,那也是特別香軟可口的。
?? ? ??前兩年,老家房子重建,以前的土灶也不復存在了。換成了集成灶。雖然還可以燒柴火,但媽媽說,只能炒菜,已經不能用瓦罐煨東西了。具體什么原因,媽媽解釋了兩句,我沒明白,也沒細究!
? ? ? ?時光匆匆,現在的浠水鄉村雖然一般都還保留土灶,但普遍都用電飯煲燒飯了,柴火飯慢慢的成了歷史,成了記憶!
? ? ??
? ? ?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卻改變不了情懷,柴火灶保留下來的記憶,總是回味悠長。一方灶臺,一張鐵鍋,燒柴火煮飯菜,傳達著暖心至深的味道。
?真的非常想念那時候的柴火飯,鍋巴粥,瓦罐煨飯...好想再吃一頓媽媽燒的柴火飯啊!? ?
(文字為本人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從今天起,小編啟用筆名“王未”。哈哈,這筆名拜浠水文化名人周鵬飛先生所賜!自有他的意義,在此就不解釋了...)
浠水老家
為浠水老百姓立傳!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