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邊城,是初中,老師介紹給我們,他說,這是一本男生不容易讀的下去的書,大多是描寫當地的風俗,對于故事的推動很少,好奇之下,我在蟬聲四起的夏季,在房間里,輕輕捧起這本書,靜靜的讀完。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淳樸而美好,那里的人們,善良而熱情,人們看見孤身的老船夫,會在臨走時硬塞給他錢或物,老船夫也會氣喘吁吁的追上,再把東西還給他們,人們之間,充滿了一種和諧溫暖的氛圍。
書中的翠翠,單純美好,有一雙純潔干凈的眼睛,如同小鹿一樣,她的母親是在還沒有結婚時,和一個軍人私通,生下了翠翠,這才當時,為世俗所不容,最后他們為愛殉情,留下尚在襁褓的翠翠和孤身的船夫爺爺。
翠翠漸漸長大,認識了當地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兩個很優秀的青年。
就像很多小說一樣,他們都愛上了翠翠。當地團總看上儺送,愿意將自己的磨坊作為自己女兒的陪嫁。而儺送,寧愿只繼承翠翠家的一條破船,也不愿意娶自己不愛的人。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不像現在的小說,沒有那么多的金錢利益,也沒有兩兄弟為了她鬧的水火不容的激烈較量。而是安排他們兄弟兩個,在夜晚,輪流對翠翠唱情歌,來表達自己的愛,用這種溫和的方式,來讓翠翠進行選擇。
儺送是唱歌好手,翠翠在睡夢中聽見他的歌聲,也和他相互和應。哥哥天保知道他們的愛情后,選擇離家從商,他可以做到祝福,但是可能沒有辦法做到面對他們的愛。
天保選擇了最好的辦法,翠翠是他愛的,弟弟是他的親人,他不能傷害其中任何一個,如果做不到彼此直面幸福,至少也要遠遠關心,做到不傷害對方。
可是,他卻在離開的時候,發生了意外,在半路上去世。
儺送知道哥哥的死亡后,翠翠又一直沒有直接對他表達自己的愛,父親無法再接受翠翠做儺送的妻子,內心的自責和對翠翠的愛,讓他沒有辦法再呆下去,最后他也選擇了離開。
他的離開,是無奈,也許也有逃避吧,他的哥哥,為了讓他幸福而去世,他怎么可以再那么坦然的去擁抱她?
他不知道,就在他離開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的爺爺去世了,船也被沖走,屋后的白塔也塌了,一夜之間,她失去了所有,一夜洗禮,她被迫長大。
她的爺爺,一生擔憂,前半生,送走了他的女兒,在淚水中喂大了自己的孫女,唯有祈禱她不要像她媽媽一樣,為愛情放棄一切,結果,她還是失去了愛她的和她愛的,在擔憂和可惜的心情中,他悄悄的離開了翠翠。
日后,人們看見她,還是以前她爺爺開船的位置,她頭帶白花,一直等著那個人,那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我不知道是怎么樣的愛,支撐她一直等待,也許翠翠和她母親一樣,都是為愛而生的女子,為愛情而勇敢,因為心中有愛,所以能夠面對這一切。
作者沈從文創作這篇文章,正是他愛情事業雙豐收之際,那個時候,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告訴我們,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這本書,故事的推動中,更多的是湘西當地的各種風俗,人們整體在一種輕松,溫暖的氣氛中生活。也有一些中國傳統的思想,比如說,翠翠的媽媽,最后不堪輿論而自盡。但是整體,還是輕松的氛圍。
幼時讀邊城,讀懂的是他們的愛情故事,現在看,更多的是人生百味:
失去女兒無奈日日抱著尚在襁褓的孫女,湯食和著淚水將孫女養大,又在為她的幸福憂心中離世,帶著諸多不舍,至少他盡力了,他做了一個爺爺可以做得全部,兒孫自有兒孫福,就這樣吧……
一邊是濃濃兄弟情,一邊是無法割舍的愛情,天保無法放下任何一邊,只能坐上船,巨浪掀起船,他停下揮動著的手臂,面帶一絲苦笑,將滿腔無奈和不舍,化在江水中,心中最后的期許,翠翠、天保你們兩個要幸福啊……
他沒有想到,他那么在乎的兄弟儺送,怎么可能在失去他之后,還去擁抱他的幸福,天保無法割舍的兄弟情,儺送又怎么可能在愛情中忽視?他也走了,別人用一座磨坊都沒有讓他離開翠翠,他的兄弟最后的讓步卻讓他在淚水中放下了他可以擁抱的幸福。人生啊,不是有決心就可以,還有一個東西叫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