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趙雷上了一趟湖南衛視的《歌手》節目,唱了一首娓娓道來的民謠《成都》,在一直都以高音炫技的舞臺上,竟意外地拿到第二名。
這有可能是現場觀眾聽膩了那種華麗的流行音樂,又或許是趙雷的這首《成都》確實唱出了許多人的故事。
總之,趙雷又再一次火了,民謠繼《南山南》之后又再度被刷上音樂頭條。
對比一下“趙雷”和“成都”這倆關鍵詞,最近7天的百度指數趨勢,就能領略到趙雷這次真的是火得一塌糊涂呀!
“趙雷”的百度搜索熱度在5日那天直接飆升10倍呀,而“成都”的搜索熱度也提升了將近7倍。
于是這時候,很多趙雷的粉絲就紛紛在網上直呼,“趙雷火了,簡直就如小時候玩具被其他小孩拿走的感覺,有種說不出的失落感!”
其實,每一次當民謠刷上各大音樂平臺頭條時,總會有粉絲大呼“舍不得”、“有點失落”......
可能有些新粉絲就納悶了,憑什么就你能粉民謠,而我就是偽民謠粉呢?
當我們在面對此種社會現象時,會覺得很納悶。其實這早就被外國社會心理家 Spears 列為其研究課題了。而這恰恰說明了這種“自私”現象不只我們有,人家國外也存在著這種現象。
由社會心理學家 Spears 牽頭的一項針對荷蘭大學生的調查測試顯示,他們對于諸如政治等觀點,更喜歡成為大群體中的一員(虛假普遍性);而對于諸如音樂偏好等品位方面,他們卻更喜歡成為小群體中的一員(虛假獨特性)。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獨特性稱為虛假獨特性效應(false uniqueness effect),簡單理解就是,我們總是傾向于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尋常的,以此來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因此,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民謠這種小眾音樂的粉絲為什么會有這種“自私”想法了。畢竟,喜歡的人太多,民謠就顯得不那么酷了,我可是有獨特音樂品味的人,秒殺你們這群渣渣。
事實上,我們不僅僅是在音樂品味上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在日常生活上,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獨特的。
例如,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比周圍的普通人是更聰明的,更帥氣或美麗的,且更沒有偏見的。當有人真得超過自己許多時,我們往往傾向于把對方看成是天才,是天生麗質。
又如,當我們在評價自己的工作能力或學習能力時,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是高于整體的平均水平的,盡管現實中我們是排在倒數。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只是不在乎名次而已,你們這群渣渣。
讀到這里,我們可能會發現,這種自我偏差有時還真挺令人覺得沮喪的。因為,這會讓我們把成功歸于自己的努力,卻把失敗歸咎于外界情境的影響。就如 Galeazzo Ciano 伯爵說的,勝利總能找到上百個老爸,而失敗卻是孤兒。
當然,我們不能一概否決這種自我偏差。畢竟相信自己比同伴擁有更多的天賦和積極的品質,能使我們對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覺,而且這種對自己的正性評價能為我們提供應付日常生活中壓力環境所需的資源,保護人們免受抑郁的傷害。
不然,你想象一下一旦自己失去這種自我偏差后,產生的低自尊行為的可怕生活。其實很多人就是因為低自尊而患上抑郁癥,從而自殺的。
所以我們還是要慶幸自己擁有這種自我服務偏差的,不過我們仍然需要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因為這是避免自己踏入人性陷阱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