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堯 ? ? ? ? ?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分析師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感受:
明明不想打游戲,可即便沒有朋友一起開黑,還是忍不住來兩把;
明明沒有想看的電影和電視劇,可還是會被一些不知所謂的綜藝節(jié)目逗得哈哈大笑;
明明各種裝備都已齊全,可仍會被一條電商推送吸引過去逛逛逛和買買買;
明明知道朋友圈里大多都是秀旅行秀恩愛秀自拍、餿雞湯求贊文爛廣告,可還是會手癢點開刷刷刷、點贊轉發(fā)或吐槽。
以上,反正我有,而且階段性常有。
比如上上周,用四個工作日的時間看完了《人民的名義》,每天的睡眠時間被壓縮到不超過4小時;
比如上周,重拾已卸載的王者榮耀,一周廝殺的時間超過18小時;
諸如此類,不計其數(shù)……
為什么會說“階段性有”呢?一會后面細說。
言歸正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關于時間統(tǒng)計法的書籍:《奇特的一生》。
這本書的主人翁——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下稱柳比歇夫)一生的成就巨大。比如:
他生前發(fā)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被廣為翻譯出版。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500印張,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即使以專業(yè)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shù)字。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yè)、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究竟是什么讓柳比歇夫一生干那么多事,產生那么多思想?本書作者格拉寧,通過研究大量柳比歇夫的日記和文檔,才發(fā)現(xiàn)了秘密所在。
1.?給生活定框框:明確做事的目標
柳比歇夫二十多歲剛開始從事工作那會兒,便提出了他一生的奮斗目標——創(chuàng)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盡管在當時,旁人對他的想法頗為冷淡和不以為然,但絲毫沒有影響年輕的柳比歇夫,書中如此評價他:
“他的一生是生氣勃勃、和諧協(xié)調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標,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終忠于他青年時代的選擇,忠于自己的愛好和理想。他自己認為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標明確,也是令人羨慕的。”
明確目標,這點真的很重要很有效,甚至一度成為我早起晚睡的動力源頭。
比如去年12月,記得那會兒工作特別忙,一度每周工作60小時以上。但當時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每天鍛煉半小時+月讀十本書。所以即使有時候凌晨才下班回家,我也會馬不停蹄地練會keep,早晨六點準時起床看書。可能跟鍛煉后體質增強有關,即使睡得少也不覺疲憊,而且一想到每天可以做那么多事情,頓覺成就感爆棚。
其實應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高考。
記得高三那一年,幾乎每天都在熟睡中被媽媽叫醒,半睡半醒地洗漱、出門,課間也忍不住打瞌睡;每天有那么多的課、習題、考試;每周只休息一天,當天還要上晚自習……現(xiàn)在想想也是蠻不可思議的,倒不是說當初有多么偉大的夢想支撐著,但確實有個目標在那里,有時候看著考試成績,總覺得夠一夠或許就達到了,再堅持堅持唄。
再來看看沒有目標的結果,還記得文章開頭,我前幾周的輝煌戰(zhàn)績嗎?
正所謂“墮落始于迷茫”,那幾周的感覺真的像醉生夢死般,懶于早起、疏于學習、上班沒勁、鍛煉忘記……
我不斷告誡自己“找點事做”,結果就變成了游戲看劇網購微信,盡管每次事后都有種“正事兒沒干”的愧疚感。
2.?事無巨細均有記:記賬般統(tǒng)計時間的每一筆開銷
有了奮斗目標,讓柳比歇夫實現(xiàn)高效和高產的方法就是——時間開銷日記,或者說,以“事件·時間日志”形式的時間記錄。以書中摘錄的日志為例: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鑒定袋蛾——20分鐘(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類昆蟲學:鑒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開始寫關于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聽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可能你會覺得,“太麻煩了,還要隨時想著去記錄,有這么多時間記日志我都能多干幾件事了”。我只能說,這個方法可能確實不適用于所有人,但那些說“記日志有多花時間”的人,要么是沒記過臆想出來的,要么就是方法不對——流水賬可以模板化、而且沒人讓你一定還要用紙筆記……
這樣做的好處和用處是什么?
有因可尋和有據(jù)可依。
比如書中寫到:
他(柳比歇夫)完成計劃的精確程度,每每使我驚詫不已。有時自然也有預計不到的情況。1938年的年度總結中,柳比歇夫寫道,第一類工作沒有完成,差28%:“主要的原因是奧麗雅和瓦麗雅病了,結果同人們打交道多了。”(有因可尋)
他的時間好像是物質,不會無影無蹤地消失不見,不會消亡;它變成了什么,總能查得出來。由于做了統(tǒng)計,他獲得了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有據(jù)可依)
文章開頭我寫到的“階段性有”,為啥是階段性的呢?因為有時候這種感覺就沒了,而且是一丁點兒都不剩。
比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養(yǎng)成了記錄時間開銷的習慣,以下是某一周截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工作量較大(工作日日均12小時)的情況下,我還保持著差不多每天6.5小時睡眠,4小時閱讀,1小時寫作的狀態(tài),另外還有時間健身、游戲(娛樂)、看電影、推拿和家務。
至于說這么做有什么用?
第一,知道“時間都去哪了”,你才有可能合理地分配它。比如我和另一個不做記錄的人,同樣面對“一周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這一問題,想必我更有話語權。這就如同數(shù)據(jù)分析的前提是先有數(shù)一樣,沒有,壓根到不了下一步。
第二,有了前期,你才能琢磨如何改進。假設你對上周的時間安排不滿意,或者這周根據(jù)實際情況要做些調整,該怎么辦?
兩個辦法:抓重點和調資源。
“抓重點”,就是指你要清楚“占大頭的時間用來做什么了”,這樣你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調整;
調整的方式就是“調資源”,抽調其他資源過來,或者抽調該資源做其他事兒。
比如我這周突然生病了,睡眠的時間要增加,但是工作還是那么多,那我就很清楚,最好的方法就是其他項不變,減少閱讀的時間。因為除了工作和睡眠,占比最大的就是閱讀。
當然,我的時間記錄發(fā)比起柳比歇夫事無巨細的“事件·時間日志”法,還差很多。
一來差在事件粒度不夠小,二來差在“事無巨細”。
作者也一度困惑于為什么日志記錄要如此詳細,后來才明白:
要采用這種方法,必須知道一切有效事件,洞察時間中一切曲里拐彎的地方和空白點。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時間。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一樣寶貴。對于人,不應當有什么壞的、無用的、多余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確的田間輪作制。
對所有時間一視同仁,正視一切使用時間的行為,深以為然。
3.?行動必反饋:月小結、年大結
有目標,做記錄,這還不算完,更厲害的在后面——月度小結和年度總結。
柳比歇夫的總結是什么樣的?書中寫道:
年度總結是篇幅浩瀚的報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記錄。以1938年為例:多少時間用于生態(tài)學、昆蟲學、組織工作、動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時間用于同人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務。
……1966年,第一類工作共計1906小時,原計劃為1900小時。與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時。平均每日5.22小時,即5小時13分。
每天有5小時13分鐘搞純學術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沒有休假,沒有節(jié)假日!
……在其他項內,列入沒有看完的書留下的尾巴——欠下的債。
……欠債的賬單每年重復一次,債務沒有減少。
我們常常念叨總結,可是什么樣的總結能比得上有時間、有成果的總結有說服力!正如作者所說,“我頭一次發(fā)現(xiàn),一年原來有那么大的容量”。
不得不說,總結這一點給我很大啟發(fā)。
我們往往習慣于將自己置身在“做”當中,我們聽課、看書、記筆記,誤以為這種不假思索地行動就是成長,殊不知與思考的分離便是最大的折扣。
回想自己過往的種種行為,也常常覺得“量”可以“取勝”,卻忽略了缺少“血和肉”的量,即使再多,也毫無生氣。
定目標、做記錄、有總結,關于時間統(tǒng)計法的《奇特的一生》,分享給你。
等一下,是不是以為一篇讀書筆記的文章已經結束了?
當然不是!
本著踐行的態(tài)度,我將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親身實踐“事件·時間日志”法,并和大家分享其中感悟和收獲,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