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麗妃娘娘,今天是堅持日更的第23天。
今天心情很好,因為回家了,回我自己生活了26年的家。
自讀初中開始,我就已經住校,然后高中、大學,直至工作,回家的次數頻率越來越少,從一月一次,變成半年一次,后來因為去上海,那時變成一年一次。
因為父母的放養,性格太獨立,我的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做決定。從考哪所大學,學什么專業,畢業找什么工作,想找什么樣的老公,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做主。漸漸的也習慣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直到我結婚開始,我逐漸的開始對家產生一種依賴。
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家,感覺委屈了想家,逢年過節了想家,離開家才知道,我對那片養育我的土地飽含深情。
今天到家后發現爸爸媽媽的頭發突然變白了很多,背也駝了,才突然意識到他們真的已經老去。
我和媽媽說,總感覺他們還年輕,卻忘了自己馬上要步入三十而立之年。我們長大,他們肯定會變老。
以前記得看到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讓自己成長的速度超過父母老去的速度。我也暗暗的努力,想好好工作給父母一個可靠的保證,想讓他們不再辛苦,安享晚年。
還記得媽媽在出嫁前教育我:你結婚了,以后在婆家生活的日子遠比要比在自己家長,要把婆婆當成媽,那是你的新家。
對,我現在有兩個家。
新家會是我以后一直生活下去的地方,將在這個家里繼續成長、生子直到老去。
和愛人的是小家,和爸媽在一起的是大家。
我愛我的兩個家,他們都使我感到溫暖,是我疲憊時的港灣。雖然我們沒有很多錢,但是我們充滿愛。
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富翁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說: “先生,讓我扶你回家吧! ”富翁反問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嗎?”。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 “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一本正經的,斷斷續續地回答說: “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由上面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家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家不是房屋,不是彩電,不是冰箱,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給我們一點感官的快感,但這樣都是轉瞬即逝的,沒有愛意的家不能稱為永遠的家。
所以,我很慶幸,我有兩個家,兩個愛意滿滿的家。
父母給我生命,愛人給我延續。
年紀越大,越戀家?,F在我只想一家人平平安安、整整齊齊、開開心心的,別無他求。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喜樂,希望所有的夫妻都能愛到永久,希望你的家是你永遠的港灣,永遠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