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人都向往知識,一旦知識的渴望在他身上熄滅,他就不再成為人。
——弗里德持喬夫·南森(挪威)
我們古人也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文化因為地域而差異,但是對讀書之于人類進步的影響,東西方好像達成了共識。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你再也不用擔心要自己費心去找書單了。
各種來自網絡媒體的推薦,來自師長同學的推薦,來自職業的需求……
長長的書單足以讓你未來三五年的空閑時間也沒法啃完。
我們拼命追趕式的生活節奏里,用來閱讀的時間本來就很少。
可是讀書這么重要,書單這么長,到底要怎么破?
我們該如何高效地規劃自己的閱讀呢?
01 ?消費型閱讀,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
在自媒體盛行的今天,寫文的作者真是如雨后春筍,一片欣欣向榮。
讀歷史、看小說、窺心理、看雞湯、讀干貨、講笑話、學知識、說光影……
幾乎是只要你想得到,就會在自媒體里找得到。
我想這類的閱讀一定是你每天都會有的閱讀,而且也不會太多地消耗你的精力,反正已經習慣了低頭刷刷刷。
可是我還是把這類的閱讀定位在消費型閱讀上面,或者說是娛樂型閱讀。
這類閱讀也包括了很多的青春、玄幻、魔幻、武俠小說,散文,雜文等,這類閱讀往往始于興趣和其本身的吸引力。
這類閱讀由于本身的趣味性,讓你很容易進入角色,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讀,娛樂讀書兩不誤,甚好!
02 ?提升技能的閱讀,在工作需要里完成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所以對于職業需要、提升自身技能的閱讀,我們在工作中完成其實是效率最高的。
雖然也會遇到“書到用書方恨少”的情況,但是,需求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劑。
這種強迫式的閱讀會讓你在工作里不斷成長,你能力的提升會成為你職業生涯的助攻。
工作能力的被認可和職業生涯的順暢,又會給你更多求知的動力,如此良性循環。
這類閱讀也可以包含一些你因為生活的需要而去讀的書。
比如,你覺得自己最近心理狀態很糟糕,有焦慮和抑郁的傾向,那你就可以利用因為這些壞情緒而讓你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時間,讀一讀心理方面的書籍。
專業一點的諸如《心理學與生活》,或者輕松一點的諸如《遇見未知的自己》。
03 ?傳統經典書籍,用計劃的時間來讀
經典,都是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和沖刷的,能夠流傳必然有其閃光點。
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平凡的世界》、《戰爭與和平》、《復活》、《飄》、《傲慢與偏見》、《簡愛》、《1984》、《IQ84》、《刺猬的優雅》等等。
雖然這類書籍也不乏樂趣和吸引力,但是往往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值得我們思考和回味。
所以這類書籍并不完全適合消費型的閱讀方式。
你需要給自己一個計劃,比如你打算用一個月的時間讀完《簡愛》,那么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速度和整本書的長度給自己一個周計劃或者日計劃,然后去執行就好。
手帳控的妹子們還可以把自己的閱讀計劃、進度和感悟做成手賬,滿滿的正能量!
04 ?哲學思想類的閱讀,在孤獨的時候完成
富蘭克林說過,“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前段時間讀到霧滿攔江的一篇文章,《你手中的書正在泄露你的社會地位》。
他把讀書分成五個階段,最后的兩重境界也是“進入思想領域”、“構建自我思想體系”。
讀書終究是一種攝入,只有通過了思考的消化,才會成為滋養我們的營養。
但是從思考型的閱讀往往是欲速則不達的,不是你用時間和數量就可以堆積出來的,需要質的飛躍。
而孤獨的狀態,往往是我們最容易進入思考的境界的時候,所以也是適合完成思想類閱讀的時候。
這類的閱讀包括很多的歷史、哲學、社會學、方法論的巨著,諸如《史記》、《莊子》等,抑或柏拉圖的《理想國》、馬克思的《資本論》、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等等。
05 ?輸出的窗口,是持續閱讀的動力
閱讀攝入的營養經過我們的消化吸收之后,能夠外化出來,這個時候所攝入的東西才真正屬于了我們自己。
通過一定的輸出,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吸收所閱讀的內容,更能在輸出的過程給予我們成就感,成為我們繼續閱讀的動力。
輸出的窗口形式多樣,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比如,有的人喜歡和朋友或者書友聊一聊,有的人喜歡寫個書評或者隨筆……
這都不過癮?你有更深的思考?說不定下一個思想家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