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會給想法打上恰當的標簽,標注上“高優先級”“中等優先級”和“低優先級”
和想法關聯的感覺強弱,與自然選擇賦予這種想法的重要性相匹配。而當默認模式網絡掌握控制權的時候——當你的大腦沒有專注于交談或讀書或運動或其他沉浸式任務時——“最重要”的想法,打上最強烈感覺標簽的想法,就占據了優先地位。
當然,有時通過競爭進入意識的最重要的想法并沒有那么重要。
感覺是大腦標記想法重要性的一種方法,而重要性(以自然選擇有些粗糙的角度)決定了哪一種想法進入意識。
感覺是使想法與意識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使你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某種想法
在你學會以客觀的角度清晰地看待這些感覺之前,恐怕也無法消除這種黏合劑,因而也難以與想法保持一定的距離。
善于客觀地審視細微的感覺,才能以這種方式審視各種想法.
不要再談“情感”和“認知”過程,就好似二者分處于大腦的不同隔間一樣,應該認識到二者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
讀書體會
1、作者說感覺是大腦標記意識強烈的工具,我不這么認為,感覺是整個身體系統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先有感覺然后才有意識,比如先體會到冷,才會產生意識,天氣很冷。
所以,絕對不是大腦標志感覺強烈,而是整個身體系統標注感覺強烈和優先級。
這才是感覺不完全受意識控制的原因。
2、心理學流行理論abc :a和b共同決定c,我對此一直無法完全接受,我自己感受到的是,有的時候是認知導致感覺,有的時候是感覺導致認知,有的時候是一個循環過程,感舉影響認知,認知影響感覺,然后又是感覺影響認知。
說實話如果不這樣解釋,就無法j解釋抑郁孩子的狀態,沒有生病前,相同的事情,同樣的人,想法和行為是完全不同的。
抑郁的孩子根本問題不是認知而是感覺強化,劇烈的恐懼,焦慮感,導致產生極端的認知,這些極端的認知又成為了養料一直供養著極端情緒。成為了惡性循環。
如果要從認知角度打破循環,對于處于極端感受中的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會有通過吃藥穩定情緒后再進行心理治療的推薦。
3、很多老師讓我們觀察自己的念頭,我發現這很難做到,更多的時候我能觀察到的都是感覺,我不知道這種感覺為什么會出現?當我命令自己去觀察感覺后面的念頭后時,我往往就會離開觀察模式,進入自我分析的狀態。
如今想來這是正常的,因為很可能就是先有感覺 ,再有念頭,如果我需要的只是平靜和對自我更好的控制,其實感覺如何出現,感覺背后的念頭是什么并不重要,觀察感覺本身就能讓我有這種力量。
相反如果我固著于一定要看到念頭,不僅會讓我煩躁,而且,會引起一系列的分析,判斷,導致更多思維故事,引發更多的情緒,失去了平靜的可能。
所以,正念,冥想,第一著重點應該放在感覺上,用第三人的視角看感覺,如果有念頭出現,再看一下,如果沒有無需在意,警惕感覺后必然有念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