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分明,何思何慮。----陽明心學中的“啟蒙力量”

2017年8月25日,“啟蒙力量”首次登陸地處中國最南端的海島---三亞,非常有幸參加了本次活動,開堂第一課講的便是王陽明。

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于己的敵人。是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標榜,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普世價值觀。

本次課程的主題是“啟蒙力量”,主講王三享老師帶領我們一起重溫了《傳習錄》中一個非常有名又飽受爭議的故事:

一天王陽明與弟子去會稽山游玩,有弟子問:“山上的花在山中自開自落,花明明在心外,怎么會在心內呢?”王陽明回答:“你沒有看花時,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花,那么花在你的心中一時分明起來。可見,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一、什么是“心”?

一直以來,陽明思想被視為“唯心主義”,當我們探討唯物與唯心,首先要明確究竟什么是“心”。中國古人對“心”的探究,早已超越于血肉之上,近些年來,即便是語言的不同,在其更為細微之層面,我們迎來了將唯物與唯心重新審視的時代,并且有足夠理由相信,人類精神文化領域,存在著深層的普遍性,有文化上會通與比較的可能,“心”這個詞語也將被賦予全新的意義與詮釋。

王陽明對于“心”的認識,關鍵在于“寂”字,如果要用主觀客觀來說明,那“寂”是事物純粹客觀性的一種存在狀態,并不是說沒有來看花,花就不存在了。后面他又說,來看花時,花在人心中一時分明起來。所以說,通過“看”,花在人的心中,從“寂”的狀態轉化為“顯”的狀態,這個“寂”包含著“顯”的無限可能。

如果說“寂”是“體”,那么“顯”就是“用”;

如果說“寂”是“靜”,那么“顯”就是“動”;

如果說“寂”是“蒙”,那么“顯”就是“啟”。

任何客觀事物必須以其原本的樣式呈現給我們,我們才有機會了解它當前存在的狀態,所以我們談論事物客觀性,離不開“關系情境”,在故事中,探討的是花與人的關系,其核心要點在于“心”;在我們本次課程中,探討的是這個世界與我們的關系,核心要點“啟蒙”,相聯系起來,即啟開蒙在我們心上的那塊布。

在中國古圣先賢的思想體系中,人性本善,追溯至儒家的源頭,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托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它始終以精微中正的狀態存在,人心在世上可謂是岌岌可危,世道若要長守永駐,唯有心不偏不倚,了悟真我神圣本性,使心體自我澄明,方至中和。啟蒙,就是開啟智慧的心,覺醒于當下,是了悟之道,是處世之道,也是解脫之道。


二、什么“啟蒙”?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有言: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

不可否認,我們每一個人平時都深陷無明,心里有幾百只猴子上下竄動,沒有一刻安止平息,并且,更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所思所慮,皆欲望使然。每天居家閑雜繁冗,出門觥籌交錯,色、名、利迷亂雙眼,便將情緒宣泄給最親近的人:父母、愛人、孩子。我們在無邊的貪嗔癡中發作和懊悔,輪回而煎熬度日,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課堂上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帶著疑問,為尋求解決之道而來。

當我們意識到,原來自己本是圓滿具足的,只不過是被“迷了的佛”,便要將行為與之相匹配,其實,自古以來人們對此常有追問,如何才能夠“存天理,去人欲”,與天道合一?王陽明早在正德年間便已給出答案:

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

有趣的是,像當年求師問道的學生們不遠千里拜在陽明先生門下那樣,今天啟蒙力量的課堂上,同學們來自大江南北,王三享老師也以干貨傾囊相授,歷史的劇幕總是輪番上演,三享老師解讀陽明先生的話,說:

先閉上眼睛,吸氣,呼氣,動動腳指頭,當我們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一定要沉住氣,要分清楚,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自己的想象。從小到大,我們心中就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往往認為牢不可破,這些就像心中的盜賊,偷走我們判斷事實的標桿。我們把事情一件一件分清楚,這就是所謂的“格物”,不要被原有的信念所蒙蔽,時時警覺沉積腐朽的固執,像貓捉老鼠一樣,一旦心中有惡種子升起便將它清理掉,常常認錯,不留余地,對自己狠一點才是實實在在的“啟蒙力量”。

當年陽明先生繼續說:

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三享老師的闡釋也如出一轍:

你們要時刻練習智慧家長溝通套路,做出福德的示范,發自內心堅定地認可每一個人一定是本性圓滿具足的,時常內省,歸因于己,與父母、愛人、孩子進行良好的關系互動,他們全部都是神圣的代名詞,你們所憂慮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何思何慮”,語出《周易·系辭》“天下何思何慮?”不借助任何思慮,心即與道一致。不得不佩服三享老師的感染力,深入淺出引領我們了悟關系的真諦,課堂上滿滿都是笑聲。難怪陽明先生與弟子們說,出門的時候放眼一看,滿大街都是圣人;課堂上,我們互相握住左右同伴的手說:從今往后,我們都是圣人啦。

三、“啟蒙”如何實踐?

1、立志

三天的學習中,王三享老師不斷提及“立志”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常以一個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便不會偏離正道,啟蒙的力量也得以源源不斷地輸出。

什么是立志?

中國傳統提倡“君子之道”,但讀書人為學多是求取功名,而陽明從小立志’做圣人,講學中也時時刻刻“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強調讀書人、諸侯士大夫“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避免“茫茫蕩蕩終日”而“不知痛癢,終不濟事”。先生曰:“善念存時,既是天理。”這個意念就是善,像樹的根芽,立志,就是需要常保有此念,若能念念不忘其志,“久則自然心中凝聚,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所以,要立大志,立真志。

2、誠意

然意不誠,志不堅。這是陽明先生所強調的第二點---誠意,《傳習錄》曰:

“誠意”之說,自是圣門教人用功第一義。又云:論學,惟說“立誠”二字。吾人為學當從心髓入微處用力,自然篤實光輝。天下之大本立矣。

陽明提倡踏踏實實地連續用功,先生曰:“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字,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以往之行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功夫。“倘若心不誠,明鏡上面布滿了灰塵,滿口圣書君言也無濟于事。古人許多誠身的功夫,精神命脈,全體只在此處。于我們今人,亦無二矣。不論是儒家還是佛家,都常講“鏡子”,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欲望,像鏡子一樣如實地反映出來,誠意地面對自己的過往,誠意矯正,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的鏡子,克己正行,讓鏡子越發明亮光彩,熠熠生輝。

3、知行合一

三天的課堂充滿正能量,但真正踐行在于一個日常的功夫,這就是王陽明先生的核心觀點---知行合一。知行本體實則一個字“誠”,誠意至極,落實于事上行上,才得見合一。錢穆老先生曾說:

意誠了,自得認識“知行合一”的本體,識得此體,自會悟到自己的良知,這才是走上王學的真路子。


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將陽明心法活學活用。

在日常的關系情境中,我們要控制住心的意識波動,時刻清理內心負面情緒,成為一個自救者,同時也將家人從關系的旋渦中拯救出來,一方面要兢兢業業事上磨煉,另一方面也要全然地信任自己,信任身邊的人,信任這個世界。

愿我們在圣人智慧的加持下,以己之力啟除蒙蔽在我們心中的無明,從夢境中醒來,持正念,守正道,做一個了悟分明、充滿力量的人。



文/文婷? (微信:39786793,歡迎交流)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本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