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來,有幾件事一直梗在喉頭,不知道當說不當說。
不過,首先要明確一點,人生難免出現尖銳問題,逃得過就逃,這是我們的天性。但逃不過的話,就只能當場處理。
所以在道出這些事實之前,請容許我賣下關子。
02
先讓我們看一個例子,然后想想其中的荒謬之處吧:
A 開車 20 公里載 B 去機場,因為 B 要搭乘飛機作一次 750 公里的旅行。分別時,A 可能會對 B 說:“祝你一路平安”。A 的語氣顯得不自然。
進行到此,似乎一切都正常不過了。但是,這個臨別贈言,其實是帶有悲傷的諷刺意味的。
因為 A 覺得,近期報導的空難事故太多了,B 此去料定生死未卜,只能祈禱對方「一路平安」。
然而,造化弄人。A 在回家 20 公里的路上,其死于車禍的風險,卻要比 B 飛行 750 公里遭遇空難的風險高出 3 倍。
A 對 B 的安全祝福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因為恰是 A 正處在更大的風險中。置身于風險中,A 卻對此渾然不察,反而一味地擔心對方安危!
看到這,你可能有疑問:究竟是什么歪曲了我們對風險的認知?
03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再來做個練習:
設想下,在一個周五早上,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醒目標題:噴氣式飛機墜毀,423 人死亡。你會如何感想——可怕的災難?
繼續設想,在接下來一周里,你起床后,發現報紙再次寫道:另外一場空難,442 人遇難。
然后盡可能地想象一下——周五上班途中,你又一次成功地被報紙標題吸引:第三起空難悲劇, 405 人死亡。
截至目前,已經接連出現三起空難,你難道不覺得:飛機事故頻繁出現,坐飛機真是一件可怖的事?
然而,你卻不能意識到一個致命事實:每周幾乎有 450 多人死于交通事故。
每周在高速公路上死于車禍的人數,相當于一架噴氣客機的載員數,我們卻對此漠然視之。
我們不會就汽車的安全性進行任何探討,因為媒體不會為我們生動地呈現這 450 名死者。
車禍中死亡的人不會上新聞,因為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所以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那只能是統計學上的抽象概念,沒有報導價值。
經常發生的事成不了新聞。概率小的事件,一旦發生了往往能產生轟動效應。而新聞報導也許就抓住了這種邏輯。
駕駛汽車是一種危險的行為,但我們很少過問類似的問題,之所以不會過問,可能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
畢竟駕駛汽車面臨的風險,并沒有像媒體報導空難那樣,以鮮活的方式呈現給我們。
在媒體的幫襯下,尤其是在發達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 IP,自帶流量,于是我們很難逃脫它帶來的焦慮,實時信息可能造成危言聳聽。
確實如此。人的大腦存在「認知偏差」,常常會做出不合理的判斷,把當下「偶然事件」引申為「經常發生的事」——這是我們很容易犯下的錯。
媒體借道熱點,我們很容易反應過度,但對于大概率事件,或隱藏的風險,我們常常反應不足。我們的信息渠道可能太依賴媒體了……
最后再舉個例子: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后,乘飛機出行的人數銳減,因為人們害怕飛行。當然,人們還要繼續外出旅游,而不是待在家里。
于是他們改為其他方式出游,比如自駕車,但從統計學上,自駕游比飛行要危險得多。
事實上,數據表明,在 2001 年 12 月,有 300 多人由于乘坐汽車、而非飛機旅行導致死亡。
04
媒體們為了追熱點,吸引眼球,便會形成一種默契:挑震撼人心的內容講。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帶來流量和關注度。
面對媒體拋來的話題,我們總會下意識地接住,以此為「支點」進行思考,然后得出答案,但這樣的「支點」本來就不穩固……
一旦大腦成為他人信息的「跑馬場」,我們就容易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主見。
下次碰到同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試著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比如,我為什么有這種感覺?報紙為什么要報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