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這個問題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復雜無解。
世界不缺乏美,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已。所以,不是沒有千里馬,是因為沒有伯樂而已。千里馬因伯樂而存在,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
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呢?為什么我們經常會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尼?
這倆個問題,都基于一個假設:你認為自己是千里馬。有自信是好事情,但是,你真的是千里馬嗎?
很多人都會做這樣的YY,假如我是某某某,我現在一定比他還成功。假如我是公司領導,我一定會把公司做得更好。可能,等你有一天,坐上那個位置時,你才發現,你的前任不是笨蛋,你也不是天才。
所以,不要把別人看得太輕,把自己看得太重。有一個有名的禪宗故事,聽起來非常勵志,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客觀現實。
從前,有一個孤兒,生活無依無靠,既沒田地可以種,也沒有錢用來經商,他十分迷惘和彷徨,整天過著流浪與乞討的日子,沒有人看得起他。有一天,他感覺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便去拜見一位高僧,向他求教。
高僧 把他帶到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帝旁,指著一塊石頭說:“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賣。但要記住無論多少人出多少錢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
孤兒滿腹狐疑,心想這塊石頭雖然不錯,但怎么會有人花錢買呢?但是他還是抱著石頭來到集市內,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叫賣石頭。
可是,那畢竟是一塊石頭啊,根本沒有人把它放在眼里。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又過去了,依然無人問津。直到第三天,才有人來詢問。第四天,真的有人想要買這塊石頭了。第五天,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
孤兒回到寺廟里,興奮地向高僧報告:“想不到一塊石頭值那么多錢。”
高僧笑笑說:“明天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記住,無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孤兒又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去,一天、兩天過去了,第三天,又有人圍過來問,幾天以后,問價的人越來越多,價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黃金的價格,而孤兒依然不賣。但是越是這樣,人們的好奇心就越大,石頭的價格被抬得越來越高。
孤兒又去找高僧,高僧說:“你再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孤兒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到最后,石頭的價格已被炒得比珠寶還要高。由于孤兒無論如何都不賣,更是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對此,孤兒大惑不解,去請教高僧。
高僧說:“世上人與物皆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那么你可能永遠只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個無價的寶石,那么你就是無價的寶石。”
這是一個多么唯心的故事啊,里面的買家都是一群自以為是的蠢才嗎?一塊普通的石頭,能看出比鉆石還好?這跟市場規律無關、跟營銷手段無關,這就僅僅只是一個利用人心的童話故事而已。
我們經常發現很多這樣的故事,為了說明某個道理,不惜去放大或擴大某些東西,這跟童話故事有什么區別呢?
有人會說,你只有相信奇跡,奇跡才會產生!這話聽起來很振奮,很有道理。但是,這根本就是扯蛋,你不去努力奮斗,坐等奇跡來臨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人,要腳踏實地,當你幻想自己是千里馬,你已經失去了見到伯樂的機會。
我們不能所希望寄托在伯樂身上,我們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先做好。
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與其等著別人來賞識你,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做好真實的自己。人到人世走一趟,不是為了獲得千里馬的稱號,也不是為了別人對你的贊揚和認可,而是要活出你自己的本心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