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喜歡嚴歌苓的一段話。“漂亮和美麗是兩回事。一雙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麗。一副不夠標志的面容可以有可愛的神態,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儀態和舉止。這都在于一個靈魂的豐富和坦蕩。或許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但我想,閱讀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貴的,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正是這段話將我引導進讀書殿堂。
? 那么,你喜歡讀書嗎?你是在為了什么讀書呢?你知道讀什么書對自己最有幫助嗎?你真的了解應該怎么樣讀書嗎?
? 我這周二晚上參加了學校的讀書會,和讀書會的成員們一起研讀并且分享了一些大家關于讀書的看法,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才知道原來自己在讀書方面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你知道讀什么書對我們的成長最有益嗎?
? 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守護甜心》,里面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顆心靈之蛋,這些蛋有些是好蛋,有些是壞蛋。書也一樣,分為好書和壞書。我們當然都想要讀好書,那么什么是所謂的“好書”呢?當今社會書籍很多,即使是你一直在讀書也看不完,書海不能窮也。可是曾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說:“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想來也是,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的完的。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好書是指追求基礎文化知識,有創見能獨立的舊書。也就是說,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者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要不然就不能能讀懂以這些古書為基礎的無數古書,包括小說,戲曲。古書比如我們中國的《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是這些舊書構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絢爛多彩的文化。而別的書籍只是這些根本之書的衍生物。讀書時切忌一味追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還有最后一點,要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這樣的書能夠幫助我們的思想成長,增長心智。
“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你最猛烈、最精心的打鑿,最耐心的融化,然后才能給你一點真金。”那么你知道應該怎么打鑿嗎?
第一,讀書不是為了發現作者表達的你的思想。在我們做數學題的時候看到這個題還有另外一種解法,會忍不住感嘆數學的神奇:“原來還能這么想啊!”閱讀也是一樣,你會在作者的敘述中發現新的思路,新的可能性。那么你平時讀書的時候要先關閉自己的那些想法,從作者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智慧一定比我們高深,所以要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會比我們所想到的還要深遠。
第二,一部好的作品值得你反復閱讀。有時候我覺得反復閱讀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把所有的情節都了解了之后我就會覺得沒有什么必要再看這本書了。但是最近看了《白鹿原》,原來我就看過兩遍,但從未思考性地閱讀,只是追求讀完。這次看的很慢很仔細,把自己代入某個角色去深刻體會,才感受到了她的魅力。我讀完之后就在懷疑,這和我當時讀的是一本書嗎!書就在那里,還是那本書,你也在那里,可是隨著你身體的成長你的思維和眼界也在不斷地開闊,所以,一段時間后再拿起你原來讀過的那本書,你一定會有截然不同的新的感悟。書籍會一直見證著你的成長。
第三,不動筆墨不讀書。培根說:“讀書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長才。”,可是讀書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讀書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所感悟有所啟發。而想要將書中的道理轉換成解決實際問題的啟示,那你就一定要用筆了。可以摘抄,可以批注。好的句子,內化于心,才能表達于外。讀一本書的時候,還可以在書本后面寫下這本書大致的綱要,在書前的空頁寫下自己的感悟。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輸入-內化-輸出”三個階段,才會成為如同骨、肉一樣對你來說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好的讀書一定有代入感。讀書的時候,你一定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當做書中的某個人物,想象著如果是自己,自己的反應和做法,然后與書中的角色比較,這樣得到一些感觸。或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或是“為其深深折服”。
? 讀書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你的大腦可以無邊無際的翱翔,愿我們掌握方法,讀好書,好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