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6年發生在珠峰的著名山難為藍本的《絕命海拔》,沒有狗血的劇情,用紀實風格真實描述了登山者們對登頂非理性的追求以及狂熱的信仰。
“愿為之死的東西才能籍之以生”,熱情和狂熱之間往往沒有明顯的界限,每個戶外人心中都有一個信念,8848米也許是那個信念的終點,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懂的人知道在接觸珠峰頂端的那一刻就是神跡,不懂的人認為那就是no zuo no die。但是真正的高山(5000米以上)都是有靈的,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個瞬間,寬容地給你一窺真顏的恩賜,可當它憤怒時,會藐然一切,這時沒有英雄,只有幸存者。
山的存在,就是讓我們永葆謙遜和恭敬的姿態,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須仰視。
《絕命海拔》雖然眾星云集,但我認為主角卻不是人類,而是喜馬拉雅山,是令人敬畏的自然!影片幾乎完美的呈現了整個珠峰登頂全過程,展示了世界之顛的神秘莫測、無限壯美,更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電影收斂煽情,沒有生命奇跡,沒有是非對錯的責難,只有天有不測人有禍福的無奈,只有壯闊不可思議的景,只有世人皆須臣服的蒼茫冷峻??
珠峰令多少人魂牽夢繞、心向往之,當初在尼泊爾也曾不遠不近地膜拜過這座神圣的山巔,我知道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有能力去攀登,所以對這群勇敢者是滿懷敬佩。影片中這群歷經艱辛已經登頂的人在下山時卻遭遇最惡略的環境:風暴來襲,冰凍被困,低溫缺氧,生命之火就這樣簡單粗暴地燃燒殆盡。
但是影片中道格對登頂的堅持、羅伯特的不離不棄、哈羅德的毅然折返、貝克的奇跡生還……特別羅伯特在生死邊緣和簡的通話:“我沒事,我只是要死了,我想回家”,令整部電影有了可以感懷的東西,不是友情、愛情、親情、信仰,而是人與自然對抗的不屈和無力。影片結尾的真實影像,更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也許珠峰的風雪是他們最高的葬禮,向遇難者致敬。
忽然想起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1924年6月8日在攀登珠峰途中失蹤,1999年遺體才被發現)在被問及為何想要攀登珠峰時,說了一句有名的話:"Because?it's?there."。
最后,說句題外話,向夏爾巴人致敬,他們是這個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沒有之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