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那條大老灘還在,現在里面養了很多魚。雖然和小時候的印象不一樣了,但它卻是故鄉變化的見證者。
大老灘是老家村里起的地方名稱,準確來說就是一條長方形的池塘,中間有一個很小的土坡,又叫小州,上面種了一些樹。水多的時候小土坡和樹都淹在水里。
關于這條大老灘的故事有很多,我所知道的也有限,以下就按照自己所了解的來說一下。
據說這個塘是村里生產隊挖的,大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村里還是吃大鍋飯,挖這個塘是為了生產薄荷油。我記得在小的時候家里還有一個很大的鍋,被用來盛放糧食了,以前就是用來生產薄荷油的。
我們搬家之前就是住在大老灘邊上的,小時候我跟妹妹還差點掉到里面去。那時候安全意識很低,小妹在水邊玩不小心滑了下去,我趕緊去拉她,結果也被一起帶進水里了,大妹又拉我,結果是我們三個都滑進了水里;好在父親及時發現了我們,不然就發生意外了。這個事情盡管過去了那么久,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在這個塘里也的確淹死過很多人,有些還是我的伙伴,夏天天熱去里面洗澡的人太多,總免不了會有意外。于是有人就說是因為淹死的人要拉一個人才能投胎,其實這也是迷信的說法。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安全意識太低,說來也是奇怪,明知道下水有危險卻沒有人制止,這大概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悲哀吧。我的記憶里淹死的人就有數十人之多。
小時候經常跑到老灘的中央樹上去摘果子吃,有桑葚,有桃子,還有棗子;當然也有馬蜂,總有不小心的時候,我記得自己就被馬蜂蟄過。有一次為了能摘到很美味的棗子,我頭頂到了馬蜂窩,當時被馬蜂蟄了好幾個地方,我從樹上一下就順了下來,簡直不要太快,哭著跑回家讓母親幫我抹點風油精。
后來很多人都開始養鴨養鵝,這個塘就成了它們的天地,我們也養了十幾只,每天傍晚我都會和哥哥去塘里趕鴨子回家。有時候還能在塘邊撿到鴨蛋,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撿到大鵝蛋,這也算是一種驚喜吧。畢竟那個時候物資還十分匱乏,一個鵝蛋可以換很多吃的喝的,我最喜歡的就是拿它去換雪糕吃。由于時間長了,塘變得越來越淺了,沒事的時候我就塘里摸鴨蛋,運氣好了能摸到五六個;因為水不深,有時候還能摸到魚來。
等我上高中的時候,這個塘又一次被重新挖了,里面放了很多種魚。村里也開始陸陸續續蓋起了平房,村里的大路也修好了,一條十字形大路連通村里的東西南北。記得放暑假的時候我還跟村里的小伙伴們去里面釣魚,那個時候也沒什么講究,就是一根竹竿一根線,綁個鉤,浮漂還是用的羽毛。魚餌就是在泥土里面挖的蚯蚓,也沒想過還要打窩,隨便找個地方扔進去就開釣了。
在大老灘最快樂的事情要數逮魚了,等到塘里的水快抽干了,大家一起下去撈魚,魚在泥里面鉆來鉆去,我們用雙手托著就直接扔上了岸。
還有很多關于這條大老灘的記憶,有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記不太清了,相信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快樂的往事,這條大老灘就像是我童年記憶的一個承載容器,也見證了家鄉這些年的變化。